用诗歌讲好城市发展故事!广东首个“中国诗歌之乡”落户增城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娱
原创2024-01-31 15:07

人有诗心,得之于“真与善”,谓之为“美”,城有诗意,也一样,始于文脉,兴于祥和,成于画卷。1月29日,“中国诗歌之乡”授牌仪式暨《诗意增城》新书发布会在增城区图书馆举行。

会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郑小琼宣读《共建“中国诗歌之乡”的决定》,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向增城授牌,增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平代表增城接牌。活动现场还发布了新书《诗意增城》,并进行了“诗意增城”系列书籍赠书仪式,双方还共同签署了增城区与中国诗歌学会诗歌创作战略合作协议。

增城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获中国诗歌学会同时授予“中国诗歌之乡”“中国诗歌创作基地”的地区,也是广东省首个“中国诗歌之乡”。

消息不胫而走,得以在广东文艺圈广为传播,增城区作协青年作家代表黄小楼说,诗意增城,又一次以诗为贵。

1

无传统不成诗

“诗意增城”品牌获“国字号”荣誉加持

提到以诗为贵,增城素有历史渊源,悠悠山水翰墨书香,“增城”可以以诗为荣,以诗兴城,能以“诗意增城”的定位,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源于它的广袤文脉。

自东汉建县后,增城就是诗人笔下“云昏水奔流,天水漭相围”之地,远可观重峦叠翠,到处云雾缭绕,近旁,则处处林木蓊郁、人文和谐。

诗史互鉴,城脉的轮廓早早就随着诗词歌赋的起兴与繁荣而自成佳话。到两宋经济重心南移后,古成之、崔与之、李昴英等一批仁人志士,诗话增城,用“凭阑月色出沧海,欹枕秋声入古松”的诗篇,将增城的人杰地灵之气录在了诗集里,也录入了史册。

及至明清,增城又成了陈献章、湛若水、屈大均等先贤名流趋之若鹜之地。“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士者风华,高尚的品格在此地留下了很多史故,更衬得增城这一方水土颇有意蕴与风尚,令世人心驰神往。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说,增城何以为“荔乡仙境”,是因为它的山水与人文。这里的水土给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以诗性的灵感,韩愈、苏轼、崔与之、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汤显祖、屈大均、陈恭尹等著名文人都留下过经典诗篇,也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诗性的泉涌不断,及至今日,增城的群众性诗词创作繁荣已久。活动会场的走廊两旁,摆放着很多当代优秀诗人的摄影诗文作品展,吸引了圈内外很多人驻足观瞻,引力十足,衬托出这座文化小城的可爱之处。

近年来,增城区提出“诗意增城”这一概念,借用诗歌讲好增城故事、传播增城文化。为将增城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诗词创作高地、思想文化高地,增城先后举办了“2022湾区诗会·诗意增城”“诗意增城”诗歌音乐晚会,“全国诗歌创作大赛”“全国著名诗人走进增城”“诗赞荔乡”诗词大赛,“东荡子诗歌奖”颁奖典礼等诗歌活动,引进“十大诗人”落户增城,出版了《当代诗人笔下的增城》和《发现增城美》等一系列诗歌作品,为广大市民群众营造诗意文化环境。增城区作家协会、东荡子诗歌促进会、荔乡诗社等多个社会团体,围绕增城绿色发展、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创作出大批优秀诗歌作品。统计数据显示,增城诗歌创作成绩喜人,相继发表作品3000余首,出版诗集20余部,获国家级省市奖项数十次。

2023年,增城先后创建成为“中国诗歌创作基地”和“中国诗歌之乡”,诗歌事业进入到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此次摄影诗文作品展是增城在文化领域的一次积极探索,图片加入诗词元素,见画赏诗,图文交相辉映。通过展览,更多人可以在“视觉大片”中了解增城、认识增城,感受增城的美丽风光和人文魅力。

图片

《诗意增城》新书发布。

2

无画卷不成诗

擦亮新名片,让诗歌的血液融城入湾

杨克高度评价了增城的诗歌文化发展环境。他介绍道,“此前很多外地诗人来到增城参与荔枝节,输出了大量书写增城的诗歌。增城本地也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诗人,创作队伍很有实力,文化基础非常好。”

外地诗人来增城看什么,看诗城的诗意底蕴,也看诗城的人文画卷;看诗城的史故,也看诗城的今朝;看这里山川日月湖泊河流,也看这里的食之味、游之趣。

中国作协会员、著名诗人老刀这样评价新“中国诗歌之乡”增城。他说,“增城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潮头地区,这片古老的热土被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在老刀看来,诗意增城实至名归,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造就,这里的山川河流、自然风物,以及悠久人文熏陶下的诗歌传统,都成为“诗乡”的现实注脚。

“增城包容、多元、开放。”增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增城著名诗人郑德宏表示,“因为包容,所以能够吸纳天地灵气、厚德载物;因为多元,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生、诗意栖居;因为开放,所以多个领域百花齐放、高质量发展。增城的人文山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

“中国诗歌之乡”“中国诗歌创作基地”两项名片加身,增城接下来将如何用好用活诗歌文化?廖平表示,为继续推动增城区更好更优弘扬诗词文化、激发诗歌创造活力,增城将依托中国诗歌创作基地,加强人才培养和繁荣诗歌创作,培育更多现代诗人,出品更多诗歌作品集,举办系列诗词特色活动,不断擦亮“中国诗歌之乡”名片;用诗歌讲好广州故事、增城故事,将广州增城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诗词创作高地、思想文化高地,成为大湾区人民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大力推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助力广州“诗词之都”建设,为推动广州增城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提供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我们要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精神,共同促进增城诗歌的繁荣,推动增城文化高质量发展。”杨克也提道,中国诗歌学会将继续致力于创作基地所在地增城的诗歌文化建设,策划“中国诗歌之乡”品牌创建活动,举办增城诗人作品改稿会和作品研讨会;优先选发中国诗歌创作基地诗人的作品,组织采风;组织诗歌进校园活动等。

郑德宏表示,在采风过程中,增城本地诗人可以学习全国顶级诗人的优秀经验,极大开拓创作眼界,提升作品质量。

诗歌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老刀认为,接下来增城需要将“诗歌的形式”转化为“文化的内涵”。“诗歌可以借助增城本身的特殊人文氛围、自然生态来创作。”老刀说,“增城农业、旅游业、制造业齐备,可以考虑让诗歌的血液‘流进’产业中去。”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通讯员 陈颖诗

摄影:孙毅强

编辑:郑若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