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定得:五大“都市圈”规划驱动多引擎区域发展新模式

南方都市报APP • 港澳台live
原创2024-01-31 17:22
图片

作为连续三十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广东的经济“成绩单”备受关注。2023年,广东多项经济指标表现突出,其中,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增长4.8%,是全国首个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也连续7年达到全国第一。新的一年,广东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如何加快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南都、N视频推出《广东一定得——2024“强信心 稳预期”系列报道》本期对话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他认为广东区域发展正呈现出更多元、更畅通、更协同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大湾区与粤东西北也正从单向支持转变为协同互动,不断打开“双赢”新局面。

“五圈”齐发,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再添一把火

记者: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是2024年中央经济会议的重要部署之一,在您看来,宏观上来说2024年我省区域发展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新特征、新变化和新趋势呢?

张光南:今年我省区域发展有了一些新的方向,我将其总结为三个点:第一是更加多元,第二是更加协同,第三是更加畅通。首先,更加多元就是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特征,每个区域都可以根据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特性来发展;更加协同则是通过硬件的基础设施和政府的规划协调,以规则衔接达到更好的协同发展;更加畅通是由于各种要素在区域之间是互补的,通过硬件和软件的联通,区域之间的要素便可更快速地流动,最终实现更加协调的发展。

记者:在不久之前的12月20日,省政府网站也发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您认为该规划将如何推动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路”高质量发展?

张光南:地区跟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有空间的依促效应的,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和其要素的变化,会跟其他的城市产生一定的正相关效应。所以通过都市圈的发展,我们不仅在产业链上可以进行区域之间的协调,在优质生活方面也可以达到更好的联动。

以广州为例,都市圈的发展是辐射在广州、佛山、肇庆这样几座城市。举一个产业链的例子——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涉及到的产业链很长,覆盖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零件以及其相关的制造,广州、佛山、肇庆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可以实现更多协同和更多产业之间的联动。比方说,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在肇庆的大旺新区进行生产,芯片可能在广州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其他零件是在佛山制造的,一条产业链联动三个城市共同发展,不仅达到区域协同,更达到产业协同。在优质生活的维度上,我们知道广东不同的城市,无论是文化上、饮食上,还是自然风光上,都各有特色,通过更多的硬件协同之后,基础设施更便利了,人们出行更方便了,居民们就可以实现一个小时之内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建立“一小时优质生活圈”,推动优质生活的协同发展。

图片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

大湾区各城市优势互补,共创高质量发展新前景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展和未来动向一直是大家所热切关注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大湾区。对于发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功能,湾区的各个城市有着怎样不同的潜力和优势?

张光南:大湾区“9+2”11个城市,各有特色,各有优势。以广州为例,广州是千年的商都,要在下一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可以基于“千年商都”的底色和基础,在商业贸易方面持续发力。比如广州每年都会举办广交会,广州也有传统的专业市场,它的条件完全能够达到“买全球卖全球”的供给和需求,它的两端也是跟全世界发生着紧密联系的。因此,应当瞄准这一特性,着重通过会展的升级、贸易的升级、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及营商环境的升级,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图片

大湾区11个城市各有特色,各有优势。

其次,以城市之间的合作为例。多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之间也在推动合作和协同发展,比方说“佛山+香港”的合作模式,就是将佛山制造的强项和香港专业服务的强项做结合。我们知道佛山陶瓷是很出名的,过去佛山陶瓷的一套产业工序是佛山制造、佛山检测、佛山展览、佛山出口,假如按照这样的工序,陶瓷的定价是100元,那么通过佛山制造和香港专业服务相结合,比如工序变为佛山制造、香港检测、香港贸易、香港展览、香港出口,这个陶瓷便可能是另外一个价格。所以通过类似这种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便可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所以无论是大湾区各个城市的独特个性和优势,还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在未来的时间里,都一定会有更高质量的前景。

从单向支持到协同互动,大湾区与粤东西北打开双赢新局面

记者:除了粤港澳之间制造好服务的协同发展,大湾区与粤东西北的协同发展有何新动向呢?

张光南:2022年9月,《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复实施,梅州成为广东又一国家级战略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大湾区和梅州,也就是中央苏区的协同发展也有了更多的可能。过去大湾区和梅州的合作模式是大湾区城市支持梅州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而现在则是中央苏区和大湾区的双向融合协同,实现“双轮驱动”。举个例子,过去的金融机构一般是以珠三角为总部,粤东西北设立分支机构,现在像梅州这样的中央苏区,也开始出现一些总部设在梅州、各个分支机构设在大湾区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踩准政策红利,全力把中央苏区的政策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把优势发挥到最大,这便实现了“反向联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增量支撑。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在近年来比往年更加快捷和畅通,使得两边的交通和信息沟通都更加顺畅,让要素更好更快地流动,才能最大限度达到优势互补的结果。第三,大湾区的要素和粤东西北的要素是互补的,要素的互补让行业的发展也实现了互补,以此便能够开拓更广阔的合作渠道和空间。

图片

粤东西北地区迎来新的发展模式。

再举一个例子——中药的生产,中药的生产在近年也出现了以梅州作为总部,以大湾区作为研发分部的情况。过去一般是整个公司总部、产业总部都在珠三角,其他地区作为一个生产基地或者养殖基地、种植基地,现在则变成总部设在了要素聚集的地方,比方说,南药的生产基地可能在梅州山区,那么它的总部就设在山区,因为它的原材料是非常关键的。再以中药里面的酶片为例,它的生产也需要在山区,但是它的研发和销售则在珠三角,珠三角就从总部变成产业链条中的一个分部。因此,如今的大湾区和粤东西北,已经不仅仅只是单向支持的模式,而是双向互动、协同发展的模式。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刘红豆

编辑:刘红豆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一定得——2024“强信心 稳预期”系列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