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在学校上厕所而不喝水?儿童肾内科专家提醒家长,孩子的这种习惯真的伤肾,要改。
1月31日下午,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社工科与肾内科携手慈善组织举行了患儿联谊活动,呼吁社会关注儿童的肾脏健康问题,帮助孩子养成规律饮水、健康饮食的生活方式,并重视遗传因素在肾脏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近日,一条“9岁男孩肾里取出56颗结石”的新闻让人们惊觉,原来儿童也有可能得肾结石。
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肾内科主任高霞介绍,儿童肾结石与家族遗传因素和饮食习惯关系比较大,一方面,先天的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孩子的肾小管排钙排酸能力有障碍,更容易形成结石;另一方面,孩子喝水太少而高蛋白、高草酸饮食摄入太多,发生钙质的沉积,也会增加结石风险。
她提到,现在的中小学生白天课间活动少,有些孩子因为怕上厕所而不喝水,实际上对肾脏健康很不利,“喝水是对肾脏最重要的保护,肾脏是一个‘洗血’的环境,如果灌注不够,肾脏的‘滤过器’得不到充分的灌注,时间长了就会藏污纳垢,会长结石”。
所以,要保证孩子的肾脏健康,就要多喝水,同时结合遗传因素进行饮食管理。
“如果孩子的父辈、祖父辈有结石病史,包括胆囊结石的,那在孩子的饮食管理中就要格外关注蛋白质、钙的摄入量”,高霞提醒,孩子爱吃的巧克力中草酸含量高,牛奶是高钙食物,深色蔬菜很多是高草酸食物,摄入也要适当,并不是越多越好。
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肾内科主任高霞。
中小学生在校期间要喝够水
另外,她提醒,今年儿童各类呼吸道感染高发,一些解热镇痛药有导致急性肾损害的风险,而要预防药物对肾的损伤,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充分补水,促进肾的排泄,减少药物在肾脏血流中的储积。
儿童青少年日常喝水,什么样的量是最合适的?高霞介绍,为了预防儿童中并不少见的尿床问题、保证夜间睡眠质量,孩子最好在下午五六点放学前喝掉全天所需的80%的水分,回家后少量补水即可。
关于喝水的量,年纪越大、体表面积越大,所需水分越多。一般来说,幼儿园的孩子每天至少应喝到800毫升的水;小学生在校期间最好能喝完1000毫升的水,也就是500毫升的水杯要喝完两杯;中学生在学校里至少喝完1500毫升的水。
如果生病发烧,身体更易丧失水分,就要补充更多的饮水,如果发现孩子尿量变少,就可能是饮水不够、身体明显缺水,就需要更多饮水。
1月31日下午,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社工科与肾内科携手慈善组织举行了患儿联谊活动。
“三高”蔓延至儿童 是儿童肾病一大来源
我国是慢性肾脏病的大国,现有慢性肾脏病人群已超过1亿人,透析患者超过800万。慢性肾病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属病,儿童肾衰竭也是危及儿童生命健康、病情凶险的重大疾病。
在广州妇儿中心肾内科儿童专科血液净化中心,每年会有数十例肾衰竭儿童在这里接受血液净化治疗,近5年来肾内科完成了近50例尿毒症儿童的肾移植围手术期准备工作。
“儿童肾脏病很多是慢病的孩子,经常要住院、治疗,他们非常需要社会的关注、关怀,需要在保证健康的同时拥有正常的快乐的童年”,高霞介绍,肾内科每年在年节期间都会与公益组织一起开展各种互动活动,给孩子更多快乐成长的机会。
1月31日下午,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社工科与肾内科携手慈善组织举行了患儿联谊活动。
她介绍,近十年来,慢性肾脏病在整体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等人们印象中的“老年病”正在进入更年轻的群体,包括儿童,而这些慢性代谢病正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长期的高血压、高血糖。
怎样发现孩子们可能存在的“三高”问题?高霞建议家长们关注两点线索,一个是关注孩子祖辈是否有“三高”,这与遗传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另一个是重视孩子的常规体检,特别是初中、高中的孩子,学业压力大的时候也不要忽略了体检和健康管理,并且要帮孩子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周密
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