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伍洁仪:左手绣画创新针法,倾囊相授传承广绣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4-02-09 14:03
图片

母亲是一位专业的“绣娘”,伍洁仪从小对广绣耳濡目染。然而,踏入职场时她却没有选择广绣。

时间流逝,儿时那颗广绣“种子”,终于有机会蓬勃生长。42岁时,伍洁仪终于入行,选择了广绣作为终生职业。其时,广绣的道路还很“孤独”。她以一个学习者的态度,专注学习,成长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文艺兴盛,非遗事业也比以前热闹,成为传承人的她,更加关心广绣的传承。她主导参与了广绣的针法经验总结,希望后来人可以在没有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资料学习传承这门手艺。

图片

伍洁仪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

1

从小耳濡目染

42岁从业前保持对美术的喜爱

在伍洁仪小时候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广绣在民间拥有众多的从业者。“在海珠新滘一带,全是绣花的。”伍洁仪的母亲也从事广绣,其中,女性又被称为“绣娘”。

不只伍洁仪的母亲,她的伯母、姑妈都是“绣娘”。她回忆道:“一到艳阳天,大家都把绣架摆出来,借着日光照明绣花,场景壮观。”伍洁仪说,那个时候主要靠日光来绣花,电灯并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才有了这么壮观的场景。

现在,伍洁仪用左手绣花。不过她告诉记者,她并不是左撇子,仅是在绣花这件事上用左手。“这和当时大家借日光绣花有关。”伍洁仪回忆道,和母亲一起绣花的时候,母亲用右手,她只能用左手,因此成了习惯。

“我的母亲是一位很专业的绣娘,主要绣龙凤被面,出品都是精品。”伍洁仪回忆道,她母亲退休的时候曾问过她“要不要顶我?”(注:指继承)时代的洪流呼唤着年轻人去拼搏,伍洁仪想一想然后拒绝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绣花一度暂停,从业者四散而去,或是退休,或是转行。其中有一部分人,包括伍洁仪的母亲,转向“珠绣”。“虽然都是绣花,不过有些不同,珠绣用的是珠子,不是丝线。”伍洁仪对此不感兴趣,还是没有踏入广绣行业。

回忆42岁回到广绣行业之前的这段经历,伍洁仪说:“在外头兜兜转转做了很多事情,有的做得还挺不错,不过自己总不太满意。”对于自己的职业,伍洁仪心里总觉得似乎少了一点什么去支撑她做下去。

不管做什么工作,伍洁仪从未停止过绣花,从未放下对广绣的情结。当她42岁时,伍洁仪听说广州绣品工艺厂还要继续做广绣,伍洁仪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终于明白自己值得为真正喜爱的东西去“选择”。于是她决定“回来”。伍洁仪在42岁正式入行,她也曾担心是不是有些晚了。不过,更多的,她还是决定依从自己的初心,义无反顾地去“冒险”,“虽有担心,但到时再看。”后来,有更多的老师傅也重返行业,成了伍洁仪的专业导师。

在伍洁仪所谓的“在外头”的时间里,对美术的喜爱与日俱增,极大程度培养了她的美感和提升了艺术素养。每个星期,伍洁仪都会去看美术展,徐悲鸿、齐白石的画展要看,国画、油画也看。“不管看不看得懂,我就是去看,这是我的爱好。我经常一天都泡在鲁迅纪念馆里。”

这份对美术的喜爱,让她在之后的职业道路上有了新的发挥空间。

图片

伍洁仪和她的作品。

2

创新Y形针针法

《夏日海风》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进入广州绣品工艺厂后,伍洁仪拜了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许炽光为师,开始系统专业的学习。

伍洁仪此时才切实感受到广绣原来这么多讲究,仅仅是针法就有7大类38种,难易程度各不相同。

“你要想做得好,一定要花很多时间,要想每一针去到哪里、用什么颜色等等。”刚开始学的时候,每天中午午睡前,伍洁仪必看针法。“开始时,看得懵懵懂懂,但是看不懂也要看,直到看懂为止。”现在,伍洁仪已经是技艺精湛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对广绣针法自然是了然于胸。

再次与广绣结缘,伍洁仪将天赋能力和日积月累的刺绣历练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所谓功不唐捐,伍洁仪曾绣了一幅作品,名为《小河悠悠》,获得了“百花杯”金奖。这是国内工艺美术行业最高奖项之一。

伍洁仪将获奖的消息告诉母亲。“早知道就逼你入行了。”她母亲感慨道。

伍洁仪的美术功底、审美能力在广绣上有了很有意义的发挥。她开始将同样发源于海珠区的岭南画派的作品用广绣的工艺再呈现,创作的空间不仅更广,成品更是惟妙惟肖。

伍洁仪创作了很多作品,有些作品陈列在广州绣品工艺厂的展馆里。采访过程中,伍洁仪带记者游览了一遍。其中有一幅《夏日海风》尤其吸引人,陈列在一处楼梯的墙上。这幅作品中的海浪、白云等元素十分生动。不过,这只是复刻版,真正的《夏日海风》正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内。

2012年,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赠,广州绣品工艺厂制作的《夏日海风》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收藏并陈设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厅东门厅。

图片

《夏日海风》

关于《夏日海风》的制作过程,伍洁仪印象深刻。“早上7点要交货,直到早上5点还在绣。”伍洁仪说,制作这幅作品极具挑战。

《夏日海风》是根据油画进行创作的,但此前广州绣品工艺厂根本没有绣油画的经验。时间紧任务重,工厂人员实行三班倒作业,最高峰时同时30个人参与刺绣。面对许多未知的挑战,伍洁仪形容就像是“瞎子爬山,左一步右一步”,从海水到天空,从浪花到青苔无不充满挑战。

基于这幅作品的制作,他们还创新了一种新针法——Y形针。伍洁仪回忆道,油画的白云是绵密无反光的,此前的针法均达不到效果。创新的Y形针针法则可以通过30度角度减弱光亮。

3

编写广绣针法

倾囊相授开拓传承新路子

广绣是全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上指的是现广州、佛山一带的刺绣品,拥有1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广绣作品拥有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的特征。

广州是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历史上,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广绣作品随着来往的贸易船只流向世界各地,深受欢迎。资料显示,广绣发源于民间刺绣,因外贸需求的刺激,逐步从家庭生产走向了商品生产,并逐步壮大规模。

在工业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依靠手工制作的广绣面临挑战。不过伍洁仪认为,“工业越是发达,手工作品的价值越高。手工绣品更有艺术性、美术性,价值更高。”一幅作品的制作周期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之久,广绣作品注定难以成为大众用品,难以与工业流水线的生产速度相比。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个手工艺传承的道理现在并不适用广绣行业。如今,伍洁仪会担心广绣的传承,所以她愿意“倾囊相授,毫不保留”。

“现在,不知道广绣的大有人在。前来参观的人中,也有表示此前不知广绣的。”伍洁仪感到痛心,说“惨了”。

一方面,她希望广绣能够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吸引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广州绣品工艺厂将广绣的针法整理成图片和文字,可以让后来者通过看资料便习得广绣针法,摆脱了对老师傅的唯一依靠,开拓了一条传承的新路子。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琶洲π记者 代国辉 实习生 杨卓尔

摄影:南都·琶洲π记者 冯宙锋

编辑:代国辉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