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下午,在肇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以投票表决的方式,从12项候选项目中票决出2024年肇庆市十件民生实事。
解决重点人群就业、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提升城乡教育质量......这十件民生实事涵盖就业、教育、医疗、养老、食品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方方面面,每一件都与肇庆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分别是:
一、开展产业技能培训和解决重点群体就业。强化“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制造业当家”技能人才支撑,开展“三项工程”技能培训1.5万人次,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劳动者8000人次以上;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残疾人、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1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00人。
二、稳步提升城乡教育质量和水平。学前教育生均拨款最低标准从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600元;加快推进省高水平中职学校项目建设,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不断促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推动8所城区优质普通高中托管帮扶县域和经济主战场区域普通高中,提升县域和经济主战场区域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优化农村学校布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开展基层医疗人才输送和疾病筛查、疫苗接种。安排400名执业医师下沉一级开展组团式、接力式支医服务,全覆盖至县镇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口集中行政村卫生站;逐步提高全市婚前医学检查率以及全市孕妇免费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率;为全市适龄妇女免费提供“两癌”筛查;为具有肇庆市学籍、当年9月起新进入初中一年级、未接种过HPV疫苗且未满14周岁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
四、提高“一老一小”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城镇无电梯老楼的“扶手安装行动”;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持续深化长者饭堂建设,开展“长者饭桌”“长者饭盒”服务工作,探索建立长者饭堂管理运营长效机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率提高到38%、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提高到63%;采取公益捐赠方式,为全市21家已备案托育机构统一购买在托婴幼儿意外责任保险。
五、强化食品药品抽检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全市农贸市场开展食用农产品快检,食用农产品快检不少于37.8万批次;加强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大宗食材、餐食成品等食品安全抽检,全市食品检验量达到每千人6.4批次;加强药品监督抽检;运用智慧监管手段强化学校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监管,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覆盖率100%,网络巡查发现问题处置率100%,并接受学校和家委会监督;全年新增放心消费承诺商家和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1000家以上,12315平台投诉按时办结率和举报按时核查率保持在98%以上。
六、加大对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力度。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不低于省定三类地区最低标准,城乡低保补差水平不低于当地现行水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对全市集中供养孤儿按照每人每月2465元的标准,对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肇庆高新区散居孤儿(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按照每人每月1643元的标准,对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散居孤儿(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按照每人每月1484元的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补助,集中供养、散居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别按照集中供养、散居孤儿标准执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95元、261元提高到202元、270元;开展0—6岁肇庆户籍残疾儿童非全日制康复训练救助工作;为全市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七、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新增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4800套(间);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在城区范围内完成新建或改造一批公厕;启动端州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加快建设改造城市污水管网,全市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60%以上。
八、满足群众绿色安全出行需求。新增城区(包括县城)公共停车位3900个;建设一批城市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积极推进建设“智慧交通”、“掌上公交”,新增投放小型便民旅游观光巴士;在鼎湖区、高要区引入投放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优化完善信号灯、标志标线等道路交通设施;在国省道事故多发、存在安全风险路段完善减速带、警示灯、提示标志、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等交通安全设施、设备,规范车辆行驶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加强“平安村口”建设及提档升级,完善一批交通设施。
九、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和绿美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5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或提升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典型镇示范创建,逐步改善圩镇人居环境质量,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到2024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达到美丽宜居标准;新建一批镇、村街头小景、口袋公园;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档升级改造农村公路;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推进全市11个绿美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
十、加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和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组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团,承办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并提供“一援到底”服务;开展“法援惠民生·关爱未成年人”专项宣传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权益能力;在市县镇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设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窗口,为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开辟“绿色通道”;强化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已结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率达到100%、受援人或者其监护人满意度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预防青少年溺水工作;提升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推进市公办专门学校建设;推进12355青少年服务站点建设,成立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伍,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县(市、区)全覆盖。
采写:南都记者 蔡雯 实习生 陈文涛
编辑: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