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年发展突破,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从一片荔枝林,变成国际创新资源的集聚区、青年创新创业的训练营、创新创业人才的栖息地。在“东莞制造”转向“东莞智造”的路上,来自松山湖畔的这方397亩创新高地、创业热土,更是涌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热情与力量。这是如何做到的?
据介绍,在升级揭牌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社区围绕无人自主技术、新材料、集成电路和声学领域等特色产业,引进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近200个,引进培育高企1105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10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上市后备企业12家。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202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模式被全市推广开始,一套属于“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组合拳已成型亮相。与此同时,“推广社区建设模式”“社区标杆效应凸显”连续两年入选东莞市年度十大科技事件,更是印证了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这颗明星的“冉冉升起”。
立足“四大支点”,构建宜研社区
时间回溯至2013年。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大创公司”)正式成立,同年9月,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前身——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正式奠基。作为东实集团全资子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创新驱动战略部署下,大创公司抢抓机遇,以国企担当,开启了长达十年的耕耘。
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围绕源头创新、全链条谋划和上下左右全面协同的思路“打法”,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奠基不久,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等6个研究院就陆续入驻;2018年4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在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正式挂牌。
社区之所以能成为创新创业首选地,靠的是什么?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四大支点”。社区以根源性的政策引导、低成本的设备支持、全方位的专利保护以及高精度的产学研对接,将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难题逐个击破。这也让社区迅速在东莞站稳脚跟,并逐步放开手脚,大步向前迈进。
如何集聚源头创新?社区以政策优势保障科创引领。在揭牌升级的同时,社区制定并颁布了《东莞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入驻管理及扶持办法》,明确了科技型企业在团队核心成员持股比例、研发人员比例、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等方面的条件,为“研发引领科创”提供了保障。
如何降低研发成本?社区依托“莞仪在线”平台,大力推动社区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进一步降低企业科研设备投入。社区仪器共享服务站上线两年多来,已推动实现了2374台仪器设备上线共享,约占全市的36%;2023年度共完成订单2331次,先后为37家企业缓解了“测试难”“验证难”的问题。
如何保护科技成果?社区深度参与、共同运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协力推进入驻企业的知识产权申报及保护。2023年,社区共举办专题培训活动及技术供需会共计40场,为 10 家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服务,为105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为4350家企业开展专利维权和海外预警报告,逐渐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如何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围绕产学研链条,社区主动对接国际创新资源,架起中英、中德、中拉等多方国际资源的对话渠道,并深挖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精准导入高针对性的科研力量和优秀创新成果,推动业务合作开展。
据悉,目前社区已集聚12家新型研发机构,2个国家级孵化器、6个省市级孵化器,拥有200多个研发平台、5000多台科研仪器设备,集聚约5000余名创业者和科研人才,成为珠三角地区科技源头创新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健全“两个平台”,构建宜创社区
从实验室到办公室,虽短短几步,却被称为创新创业的“死亡谷”。因此,在构建宜研社区后,社区优先发力的,就是打造全链全要素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力服务企业成长。
2022年12月14日,“综合服务+科技创新”全链全要素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正式官宣,围绕源头创新到产业培育这一“创业”主线,社区已形成了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和“一体两翼”特色服务模式,以“守望者”的姿态,呵护企业发展。
具体而言,搭建了覆盖企业发展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平台:一方面,通过建立线下综合服务中心、24小时一站式线上线下服务阵地,整合形成100+清单式服务项目,提供工商税法、人力资源、营销推广、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政策服务、社区配套7大模块综合服务;一方面,通过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建立东莞电声产业基地、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社区概念验证中心、先进制造创新工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实现5大科技创新支撑,助力企业培育提质增效。
两大支撑平台及“一体两翼”服务体系的问世,尤其让社区中小微及初创企业的高速发展纾解了不少难题。2023年上半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23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共引入战略合作机构26家、共建服务平台8个、创业导师21人,服务项目涵盖八大板块13类共175项,同比增加75项,已服务企业162家涵盖服务项目12类167项,已服务企业132家,成效显著。
在为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的同时,社区还在以体系化的创业起步保障,为企业成长之路保驾护航。据介绍,社区连续两年开设科创训练营,而今年新开设的电声及集成电路产业专题训练营共吸引了53个项目参加,共毕业12个、成功落地9个,实现从“0”到“1”的培养孵化。
2023年11月16日,社区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培育工程正式启动,首期面向11个创业团队开展培育,进一步打通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同时,社区还围绕研发领域及现有资源建有10个创新工场,着力打造共享中(小)试车间、公共实验室等中试验证平台,进一步延伸成果转化链条。目前,社区已有10家创新工场分批启动建设并投入使用,涵盖新材料、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声学、工业设计、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延伸成果转化链条。
一手服务扶持,一手创业支撑,在社区“两个体系”的左右扶持下,企业的创新创业道路越发平坦,企业在社区的孵化成长也更为顺遂。数据显示,2023年,社区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家,申请高企企业达到44家,截至2023年底高企存量115家,社区“创新创业不夜城”的品牌,也愈发鲜明、耀眼。
畅通“三条渠道”,构建宜业社区
历经多年探索实践,社区深知投融资对初创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初创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也来自于与优质的投资资源和合作伙伴的一路同行。
5月31日,首场“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对接会”落地,5家科技型企业及10家投融资机构擦出了“金融”与“创业”的热烈火花。以此为起点,2023年,社区在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现已推动17家企业、与40多家专业投资机构完成对接,助力78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超超12亿元。
在加强资源精准对接的同时,社区还积极引入招商银行、松山湖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东莞证券等融资服务机构,打造间接融资服务平台,仅银行评级贷专项服务行动一项,就已促成27家企业通过评估、获得授信额度约四千万成功促成8家企业贷款逾千万元。东实集团还整合成立了高达80亿元的东莞市城市发展母基金,专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投资,进一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高频、高质、高量的资源对接,使社区成为引人注目的创业热土。而高度精准的人才培养渠道,也使社区成为人才成长的乐园。
2023年2月,东莞市第一家集成电路公共技术平台——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正式落地社区。8个月后,结合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社区联合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推出创新举措,通过联手电国芯科技集团,共同打造东莞市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基地以“产业”为导向,通过与行业领头企业的深度合作、与高校产教融合协同,“一手拉企业,一手拉高校”,共同培养集成电路、芯片领域相关高质量人才。截至2023年底,基地已成功组建集企业工程师、技术讲师、高校师资的产学研混合型师资团队,与大湾区56家集成电路企业达成人才需求合作。
人才留下来了,产品要如何“走出去”?畅通的海外市场拓展渠道,则为社区企业、产品的进一步“攻城略地”提供了有力的加持。
今年11月,社区精准定位,推出“借船出海”品牌系列活动;而在更早之前,社区还与东莞市贸促会(国际商会)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社区企业产品国内外展销、对外出口商事活动等系列服务开展合作,推进社区企业在国内及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
目前,社区已经成功为20多家企业对接了松山湖侨留会、“一带一路”出口贸易服务公司等外部资源。双方还筹备共建商贸服务站(办事点),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展销平台服务、境外对口机构合作资源导入、对外经贸法律知产资讯、赴外展会等资源及服务。畅通的海外市场拓展渠道,也为企业进一步“攻城略地”提供了有力的加持。
现在,专精于激光芯片散热封装基座的东莞市湃泊科技有限公司,在入驻一年多的时间里估值已增长至少两倍;玻璃通孔技术TGV全球领先的三叠纪(广东)科技有限公司不仅获得了1500万元的首轮融资,产品也已跑步进入量产阶段。
从社区持续以灵活的投融资渠道引入纾解资金困境、以精准的人才培育渠道提供智力支持、以集约的海外市场拓展渠道协助版图拓展不难窥见,作为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的见证者、陪伴者和助力者,社区通过持续出实招、放大招,为企业和人才的发展加满了油、攒足了劲。
完善“软硬设施”,构建宜居社区
24小时的生活里,并不是只有紧张的工作。从科技前沿到人间烟火,现在的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一幅“产城人融合”的“集群式”生活图卷正在徐徐铺展。
2022年初,社区高端长租公寓——松寓正式启动市场化运营。这处坐落在社区中心湖岸边的高端长租公寓共有房间500余套,涵盖单间、两房一厅等不同面积的多元户型,人才可轻松实现“拎包入住”的便捷生活。而在此之前,社区H1~H3栋人才公寓已于2019年底启动配租,为注册地在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生活便利。
居住需求与工作需求的完美结合,让“住在社区”成为了一个稳妥可靠的生活选择。截至2023年10月底,社区松寓及人才公寓的1800余套房源基本“抢夺”一空,来自社区及周边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创业人才集聚在此,在共享科研经验、创业资源的同时,也共享着同样温馨的生活图景。
下楼即享的消费体验,也成为了24小时的多彩生活补上了又一块的拼图。
2020年9月,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佳纷天地启动试营业。作为松山湖中部片区首个商业综合体,佳纷天地的出现无疑填补了社区及周边居民的消费需求空白;所引入的50多家国内外知名头部品牌,也成为社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亮色。三年间,佳纷天地销售总额突破4亿元,接待客流超1800万人次,已经成为了片区最具活力的商业综合体之一。
电竞、动漫、音乐会、随机舞蹈……在这里,我们不仅拥有了丰富的购物、餐饮、娱乐等生活配套,每年一百多场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也为社区“产、城、人”融合的生活图卷增添了缤纷的光彩。无论春夏秋冬,每到夜幕降临时,中心湖面上总会倒映出无数闪烁的彩灯和穿梭的身影。通过联结科研、工作、居住、生活等全方位的软硬件配套,社区的空气中不仅飘着科学的味道,更洋溢着生活的欢声笑语。
十年多以来,社区通过创新源头的科研保障、厚植创新的“肥沃土壤”、快速发展的“绿通”快车道、全方位的丰富生活配套,不仅以“组合拳”的形式精准击中创业难的各个“要害”,更为东莞从制造到智造的成功转型打通“任督二脉”。产业运营服务平台、研发资源对接平台、科技设施共享平台、产业投资服务平台、综合培训支撑平台等五大平台的建设推进,也为企业发展灌注了海量动能。
现在的社区,已集聚超500家高科技企业,近5000名企业家、创业者与科研人才,是珠三角地区科创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科技型上市公司,从这个创新创业“摇篮”出发,迈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文/黄慧萍
编辑:黄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