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即将到来。巡游界舞动起来的“龙”自然成为今年过年最“靓”的“仔”。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龙舞属于传统舞蹈类,广东各地市有多个相关项目入选。龙舞多数是通过舞蹈动作、道具表现出龙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等神情和神态。而南粤大地上的龙舞争奇斗艳,从材质到舞步都各具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舞动中国龙”——龙舞大巡游全国主会场活动将于元宵节在广东惠州举行,这是我国龙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现,届时全国的巨“龙”将“盘踞”惠州,南粤大地上的龙舞也将争艳亮相。
揭阳:乔林烟花火龙舞(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乔林烟花火龙。特约摄影:沈绵钺
乔林烟花火龙,俗称“烧龙”。揭阳当地有句俗语云:“烧龙锣鼓响,心蓬厂;烧龙烟花起,人欢喜。”(“蓬厂”,潮州方言,激动、鼓动之意)。可见,每年的“烧龙”对当地民众意义非凡;当地以“烟花火龙”表演来祈求平安兴旺、吉祥如意。
乔林“烟花火龙”融舞蹈、服饰、潮州音乐、武术于一体,威猛豪迈,动作洒脱干练,呈现出独特的潮汕民间艺术特征。
据广东省文化馆官网介绍,揭阳乔林乡的游龙、舞龙和烧龙习俗活动,一般自农历正月初五开始,在三四十米长的九节龙具内——包括龙头、龙身、龙尾以及龙眼、龙嘴、龙喉和龙须内——装填和插满各式烟花火箭。
据介绍,乔林烟花火龙表演前,舞龙队30多名健壮青年,须先斋戒沐浴,然后头戴竹笠,身穿短裤,赤膊上阵。表演开始,即同时点燃龙具上的烟花火箭,接着由火把引路,龙珠前导,人们高擎巨龙,以各种花样套式和造型绕场起舞,动作简练、快捷、流畅。最具特色的是,刹那间龙睛蓝光炯炯,龙口呼呼喷出火焰,射出大小火珠,龙身彩色火花飞溅,龙尾的“垂柳烟花”如瀑布飞泻,打造了一条焰火四射、彩光闪烁的金龙形象。
湛江:人龙舞(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湛江人龙舞被冠以“东方一绝”美称。片来源:惠州文体旅游发布
据艺人传说,人龙舞约始于明末,当时被清军大败的明军撤退到雷州半岛和东海岛,适逢中秋,地方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编排了这个舞蹈。此后人龙舞便在当地流传开来,至清乾嘉时达到鼎盛。
湛江东海岛东山镇的人龙舞被冠以“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争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专家介绍,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习俗融入“人龙”之中,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和“人龙”精神。湛江人龙舞有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者练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稳健动作和步法,队形流畅多变,粗犷雄壮。
江门:荷塘纱龙(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荷塘纱龙。图片来源:江门文旅公众号
荷塘纱龙,起源于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篁湾村的民间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史料记载始于南北宋期间,荷塘纱龙至今已有800年历史;多于春节、元宵、秋后及各种神诞庙会、喜庆盛典中表演。
据广东省文化馆官网介绍,荷塘纱龙长50多米,其突出特点是以特制的轻纱作龙衣,用金钱片式的红、黄绸布贴作龙鳞,龙体内装上有防风防滴装置的蜡烛,尤其在夜间点燃时,整条龙通明透亮,舞起来金光闪耀,宛如滚动的彩虹。
荷塘纱龙创造了一整套以武术为功底,多变化的“线”与高难度的“点”相结合的舞蹈套路,分平面和立体两式。平面式为行进路线的姿势,有拜神、企龙、走之字、双扣连环、团龙、双孖鲤鱼等富于变化的舞段和动作;立体式为技巧性舞蹈造型,有反脊、双龙门、捲塔、捲螺、戏珠、跳龙、莲花桩、海棠花、龙门鲤鱼等花式,其中反脊、跳龙等是高难度的动作表演。舞步有小跑步、大跨步、弓箭步、古典错步等20多种,尤其讲究步法敏捷轻盈。整套龙舞约一小时,花式纷呈,变化多端,技巧性强,高难度动作频出,高潮迭起,却能使龙体内蜡烛经久不灭。舞者26人轮番上场,接力交替时,不歇舞,不乱阵,被称为“绝技”。
荷塘纱龙表演前有独特的“点睛”和“龙上水”仪式。表演方式灵活多样,比如有在鱼塘中搭起的30米长桥上进行的“舞龙桥”表演,桥上的龙和倒映水中的龙交相辉映,如真似幻,呈现出“岸上龙出海,水中出火龙”的奇幻景观,被誉为“岭南一绝”。
中山:醉龙(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山醉龙。IC图片
中山醉龙的表现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等,带有仪式舞蹈的明显特征。表演道具为硬木雕制但不连体的两截龙,由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两人为一组,据不同场合可分四、六、八、十组不等。舞时龙头与龙尾不必连接,而是采用南拳马步和对打招式的组合形式,按龙头高则龙尾低、龙头左则龙尾右的规则对应而舞。
中山醉龙吸收了醉拳的表演套路,让舞者个个模拟似假亦真的醉态,在不断变化的队形中,高举木龙,上下翻飞,左右腾跃。数名敬酒者手捧大酒坛,在龙阵中往来穿梭,不时给舞者灌酒助威。舞者以“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的自如挥洒,把醉龙舞表演得别具神韵。
佛山:人龙舞(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人龙舞。图片来源:广东省文化馆
据传,清道光十年(1871年),为欢迎光华村人梁耀枢高中状元荣归故里,村中武术师林升辉等自动发起舞人龙活动,自此成为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光华村,民间大小喜庆节日必备的表演活动,世代相传。
杏坛“人龙”由数十人至一百多人组成,长数十米,分为龙趸(龙的底部)和龙身(龙面)两部分。饰龙趸者头戴英雄巾,身穿黄色武术服,以肩部和腰部承托饰龙身的演员,后者着印有金红色鳞片的衣服,骑坐后以仰躺姿势,双手挥动红绸带作龙爪。龙头、龙尾均由三人饰演,同以骑坐式组合,手持龙角或龙尾道具,只有一人骑挟着龙趸者腰部,上身悬空向前充作龙舌。舞蹈分整队待发、猛龙出世、人龙起舞、跃出龙门、翻江逐浪、人龙翻飞、双龙出海、盘龙昂首、叩门入洞、胜龙归海共10个舞段进行表演。其间由一武术师手擎龙珠,指挥引领各舞段的起承转合、构图和路线运行,同时融入了南派咏春拳“行者棒”棍术表演,突破了道具龙的表现手段,是人体“力与美”的体现、舞蹈与武术的结合。
梅州:花环龙(2007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州花环龙。图片来源:平安梅州微博
据梅州市文化馆介绍,花环龙在广东省大埔县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大埔茶阳镇下马湖村的民间龙舞——软腰龙。
花环龙在继承中原古汉族龙舞的基础上,吸取了我国民间舞蹈,古典戏剧舞蹈“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以“文舞” “软舞”为基调,使花环龙舞得娇柔婉转,潇洒自如。花环龙以“站、蹲、跪、团、骑、坐”独特的舞技舞法,既可临大小广场,又可登大小舞台,还可以在室内厅堂表演;甚至骑上高墙,或坐于小桥上作舞;既适合于山区活动,又宜于城区表演;既富于浓郁的山乡特色,又具有新时代的气息。
汕尾:滚地金龙(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滚地金龙表演。图片来源:微博网友我的景区我代言
据载,“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汕尾市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蜇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和“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而大唢呐则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
农历新年在广东看龙舞
《千年火龙》
时间:2月10日-17日
地点:梅州市大宝山旅游度假区
活动内容简介:在大宝山山水实景演出《千年火龙》剧目,舞台以整座茶园为背景,上演国家级非遗项目埔寨烧火龙民俗文化节目及非遗项目“打铁花、烟花秀”等。
“舞动中国龙”——龙舞大巡游全国主会场活动暨2024广东惠州多彩非遗闹元宵
主办单位: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惠州市人民政府
时间:2月23日-25日
地点:惠州市惠城区江北体育馆
活动内容简介:
1、非遗节目展演
时间:2月23日晚
地点:惠州市江北体育馆北广场
简介:邀请省内外非遗民俗原创节目和舞龙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展演,将观众带入一场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之旅。
2、龙舞大巡游活动
时间:2月24日
路线:体育中心(启动仪式)-惠州大桥-朝京门(表演点1)-平湖门(表演点2)-圆通桥(结束点)
简介:邀请省外15至20支表演队伍、港澳和省内10支表演队伍、惠州市本地舞龙方阵、龙的传人方阵、龙属相方阵等巡游队伍约30个进行大巡游活动。
专题撰文:南都记者 肖阳
编辑:陶新蕾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区寻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