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合唱献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4-02-18 16:46

2024年2月18日,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五周年的日子,童声合唱组曲《湾区印象》特意发布5分钟节选视频,献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与时代共“5”!

图片

春潮涌湾区,处处气象新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五年以来,年轻的粤港澳大湾区勇立潮头,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绩,向世界讲述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故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主要族群来自客语、粤语、潮语三种语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三种语系代表了三个族群的文化传统。

2024年1月28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之际,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十周年原创委约作品——童声合唱组曲《湾区印象》首演,以青少年的视角溯源粤港澳大湾区文脉,“客”、“粤”、“潮”三个篇章将粤港澳大湾区人文风貌娓娓道来。该作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童声合唱曲,采用了客家山歌、粤剧粤曲、潮汕英歌舞等传统非遗元素,通过童声合唱的生动演绎,将大湾区文化传承好、发扬好。

童声嘹亮,歌颂湾区印象

童声合唱组曲《湾区印象》作曲曹光平指出,该组曲以“客”、“粤”、“潮”三个篇章组成,描述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风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他特意选取了大湾区族群里最有特点的客家山歌、粤曲、潮曲三种音乐风格进行融合,用竹笛表现客家山歌的高亢,用高胡展现粤曲的活泼,用英歌棒、潮州大锣鼓展现潮州飒爽、拼搏的精神,展现出很强的地区性。这部作品还将表演与合唱结合,增加了器乐和舞蹈,表现出合唱剧场的多元性。

“对于孩子来说,这部原创作品一方面能让他们更深层地去认识湾区,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团长梁丽珍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童声合唱团的孩子都是青少年,而且是以儿童为主,我们说‘用最年轻的声音来唱出我们最传统的文化’,其实也是一种传承,可以让这些非遗的音乐、传统作品焕发新生。”

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艺术总监苏严惠认为,《湾区印象》这部原创童声合唱套曲,追求的不是和声的现代合唱呈现形态,而是寻根来自广东三大语系族群本土化音乐的印象组合。第一章“客”取材客家山歌和童谣,悠扬展风景,趣乐话湾区,民族主奏乐器为竹笛;第二乐章“粤”取材粤剧《帝女花》中的《分飞燕》和粤曲《荔枝颂》快板主题,独特的主奏乐器高胡的行腔,配以水袖的行韵表演,让南国红豆的唯美与早茶夜市的烟火气相映争辉;第三乐章“潮”取材潮州大锣鼓和潮汕英歌舞,通过鼓、锣、镲与英歌棒的震撼节奏和群体舞动,极大塑造了湾区人民拼搏争上游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粤港澳文化传播交流驶上“快车道”,在世界上展现其影响力和辐射力。童声合唱组曲《湾区印象》以童声合唱艺术为媒介,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注入了活力,让大湾区传统文化有了新样态,同时易于传播,有利于人文湾区形象的展示。今年,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将把《湾区印象》带向国际舞台,用粤港澳大湾区新生一代的表达,彰显大湾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文化、湾区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粤港澳大湾区,了解中国。


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陈铭心羽

编辑: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