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各大车企都纷纷晒出了自家用户的使用报告。
纵观各新能源品牌发布的数据,除去行驶里程、驾驶时长、车机系统高频使用功能等外,还有两类数据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单日最长行驶里程,二是智驾使用率。
以小鹏汽车为例,2024年春运,用户智驾总里程超过319万公里,是去年同期的2.77倍,其中单日智驾里程超过1100公里的用户不在少数,榜一车手的成绩更是达到1405公里。
一天跑1400公里是什么概念?即使是不停不休不刹车,以100公里的平均时速一直开,也要跑上14个小时。这种马拉松式的开法在过去绝对是个折磨,但有了汽车智驾接手以后,这种长途拉练的轻松感和趣味性却大为提升,甚至成为一些车主晒朋友圈的“社交货币”。
看看其他新势力品牌,智驾成绩也同样亮眼。阿维塔车主NCA行驶里程累计超513万公里,单人最高智驾占总里程97.13%,可以理解为几乎全是车子自己在开。而重庆这种8D城市,智驾里程排名居然第一。
理想汽车用户智能驾驶(NOA)的总里程超过4953万公里,单日使用AD辅助驾驶的里程最长达到1653公里。
蔚来用户使用智能辅助驾驶的总里程超过6380万公里,使用NOP+智驾的里程数未公布,但使用足迹也遍布全国310座城市。
极氪用户的NZP行驶总里程超过了140万公里,NZP单车单日行驶最长超过545公里,时间最久达到6.88小时。
以智驾为主要卖点之一的后起之秀极越,用户的智驾渗透率也达到93%,日均PPA(端到端智驾领航)渗透率为48.2%,可理解为用户自己开一半,汽车自己开一半。因此,其用户单车单日最长行驶里程(应包含非智驾里程)也突破了1400公里。
而在传统车企这边,广汽传祺这类品牌的车主出行报告中,也专门列出了与智能辅助驾驶有关的成绩。
皇帝的新装?
谈到自动驾驶,相信很多读者对2023年4月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几句话仍有印象。当时他说的“无人驾驶那都是扯淡”“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那都是忽悠”“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等言论,在业界引起了广泛争论。
但他这些话是要结合当时语境的,仔细看王传福当时的上下文就能发现,他所表达的意思是:“自动驾驶出一场车祸,就会让品牌的这款车卖不动,谁来承担责任?只能消费者承担责任,所以我们认为自动驾驶最终就是一个高级的辅助驾驶。”这里讨论的是更多是营销定义和商业化问题。
其实,近几年各品牌一直都在智驾的各项技能上发力,比如高速路上的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市区堵车时的慢速自动跟车、自动泊车等。
2023年,也被称为中国“城市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元年”。汽车在高速或部分城市路面行驶时,结合车载导航系统,就可以自动变道、自动进入和驶出匝道口,甚至自己停到车位上,这些以往仅停留在概念上的功能,突然就成了日常。就连比亚迪自己的某些车型如汉EV,近期在自动泊车的测评表现上也已能和诸多新势力掰手腕。
出征的战袍
2024年春运还有一类数据相当耐人寻味。
根据国家交通部网站的信息,今年全国累计春运人次将突破90亿次。这个数字,在过去十年最高也就是47.33亿次(2023年),对比2019年的29.8亿次,更是三倍以上。
那么,这些多出来的出行人次都分布在了哪里?从下列细分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些人流中,铁路、公路(营运性客车)、民航的增长量都比较平稳,唯独“非营业性小客车”(私家车为主)人员出行量大增,尤其是在春节后。
(数据整理自国家交通运输部网站)
中国人的出行方式和消费习惯,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在这个内卷和增长兼具的赛道上,入局者能否突出重围,很大程度上就看智能化进程了。
在过去,车技过硬的老车手往往会对智能驾驶嗤之以鼻,但当他们体会到通勤堵车、长时间开高速时,让高水平智驾帮自己接一下手之后,对这种功能的态度会大为改观。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少开车场景都是疲劳乏味的,智驾反而能减少疲劳或分心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根据亚马逊云科技预测,到2030年,中国具备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或更高性能的车辆保有量,约达到3000万辆,市场规模近35000亿人民币。这是个什么样的数据?作为对比,中国的整个食品饮料行业约9700亿人民币,不到其三分之一。
在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受限于综合技术和伦理两方面的因素,一直到2030年,自动驾驶都会停留在“辅助”层面。但在城市通勤这种最高频的用车场景下,高水平的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在2-3年内肯定会成为新能源车企竞争的焦点。
从这个角度看,智驾就不再是皇帝的新衣,而是杀入汽车战场的保命装备,相信到了明年的春运,我们还将看到更多惊人的数据和案例。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编辑:胡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