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针对“飙车炸街”等机动车严重噪音扰民违法行为,检察机关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使用无人机技术筛选出飙车炸街的有效数据,固定了涉案车辆飙车扰民的违法证据,通过向相关部门提出诉前检察建议,推动噪声污染治理。2月28日,最高检发布“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典型案例,上述案例入选。
噪声污染信访投诉增多,检查监督促执法机关履职
典型案例显示,2019年至2022年,江苏省环境信访投诉总量从40.3万件下降至29.5万件,但噪声污染投诉占比逆势上涨,从32.7%上升至48.3%。自2020年起,噪声连续三年占据全省环境污染线索总量第一位,且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等四类噪声污染中均有部分问题被反复多次投诉,但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噪声污染行政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对部分噪声违法行为查处不力,社会公共利益持续处于受侵害状态。
2023年2月,江苏省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江苏省检)接到人大代表提供的群众对噪声污染问题反映强烈的线索。同年3月29日,江苏省检决定对省域噪声污染问题直接进行公益诉讼立案,由检察长担任主办检察官,省市县三级院同步成立以本级检察长为组长的办案组。
江苏省检深入实地调查噪声污染防治现状,通过大数据分析明确噪声污染问题症结。经调查发现,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以及社会生活领域有部分噪声污染问题,经群众多次投诉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2023年7月,江苏省检指导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以下简称经开区检察院)针对夜间经常有摩托车、电瓶车或改装汽车在马路上飙车,产生严重扰民噪音问题,启动立案调查,由于噪声污染难以取证,经开区检察院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使用无人机技术筛选出飙车炸街的有效数据,固定了涉案车辆飙车扰民的违法证据。
2023年8月17日,经开区检察院向交警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大巡逻力度,依法查处非法改装装置、证件不齐全的“飙车炸街”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并针对重点路段,多频次分时段开展专项执法活动。交警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一条、第七十九条等法律规定,共查处99起“飙车炸街”违法行为,责令56辆非法改装车辆恢复原状。
发挥志愿者技术优势,有效解决公益损害认定难、证据固定难
据介绍,江苏省检还指导南京市栖霞区检察院针对栖霞山G37地块项目紧邻居民住宅区,承建公司在未取得夜间施工许可的情况下,擅自于夜间动用泵车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活公益损害问题,予以立案,并与栖霞区生态环境局开展磋商,该局依法对承建公司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并督促承建公司优化施工安排,严控噪声污染。专案办理中,江苏省检察机关共立案噪声污染案件594件,制发检察建议228件,开展磋商210件(次),进行公开听证48次。经检察机关督促推动,13个设区市均出台文件明确噪声监管部门职责。
经跟进调查,检察机关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行监管职责,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维护。通过调取省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江苏省环境检测机构数据发现,2023年噪声污染信访投诉量为2.4万余件,同比下降30%,功能区噪声昼夜间平均达标率分别为95.4%、85.8%,省域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4年1月30日,江苏省检作出终结案件决定。
最高检在阐述该案典型意义时称,噪声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民生福祉。检察机关从群众信访投诉和人大代表建议中寻找履职方向,针对噪声污染案件调查取证难等问题,充分发挥“益心为公”志愿者的技术优势,有效解决公益损害认定难、证据固定难等问题,为检察机关开展监督提供有力支持。为解决监管机关职责不清问题,通过召开听证会,有效推动法律条款落地见效,以检察能动履职助力更高水平噪声污染防治。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