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温小波:建议推广“产业村长”经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4-03-01 15:37
图片

南都讯 “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面临产业基础不强、资源不足、整合不力、人才短缺以及市场化经营能力不强等难题,我们调研发现,实施‘产业村长’制度,可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小波如是说道。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小波。

去年,温小波第一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两会,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时他就坦言,要深入调研,结合本职工作,深入基层一线,“认真倾听广大群众的心声,力所能及为群众办实事”。

一年来,全国政协委员这个新身份,推动着他不断关注乡村振兴、科教兴国等领域的内容,力求立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当地现代农业产业,真正为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献计献策。

如今,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温小波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实际,计划提交《关于以产业村长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提案》《关于深化县域综合配套改革的提案》等提案,以期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的根源在于“缺人”

2022年底,中共广东省委发布了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全省各地以最大力度推进头号工程,按照“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建成更多集体经济强村”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经验。

“其中,梅州市实施的‘产业村长’制度,就是典型经验之一。”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温小波就发现,当地通过建立制度体系、强化激励扶持等做法,于去年内完成县聘“产业村长”147人,覆盖97个镇(街、农场)164个村(含2个联镇联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777.9万元,共支持发展110个项目,带动就业19162人,培育“四上”企业38家,全市所有村集体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在温小波看来,借鉴广东省梅州市实施“产业村长”制度,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聚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经验,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的“缺能”难题的根源在于“缺人”。

对此,他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产业村长”经验;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方式,加快乡村产业人才的成长。突破村域界限,引入“产业村长”;即按照“企业(产业、基地等)在村、人(每个月都有一定时间)在村、就业在村、增收在村、变化在村”等“五个在村”的总体原则,选育引聘一批“爱农村、熟市场、会经营”,具备一定实力和奉献精神的产业强人、外出乡贤、职业经理、技术行家担任“产业村长”,弥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人”的短板。

同时,强化政策支持,培育“产业村长”。即充分发挥涉农高校的优势,在相关的涉农专业(包括相关的农科和涉农MBA、农业硕士等)增加非全日制学位招生专项指标,通过财政补贴一点、学校优惠一点、个人支付一点、社会支持一点等办法筹集资金,为“产业村长”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支持,赋能“产业村长”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能力。

此外,坚持跟踪服务,帮扶“产业村长”。即建立农业农村部门干部、农技人员“一对一”对接联系“产业村长”制度 ,帮助“产业村长”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通过地方与高校协同开发周期性培训课程,为“产业村长”提供技术、信息和技能等“强能”支持。

县域综合配套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县域综合配套改革,亦是温小波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他调研发现,当前县域综合配套改革内生动力不足,城乡融合发展能力有待加强,具体问题包括:县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未完全理顺,县域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内生动力不足。其中,“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多集中在个别村,停留在试点的多,覆盖全县全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少。

为此,温小波建议,全力整治整理农业承包地碎片化。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以村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愿互换并地,按照标准农田进行整治整理。同时,政府奖励配套建设机耕路、小型水利设施和田头小站。在推动承包地碎片化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小农户组建家庭农场,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引导建立新型农业集体合作组织。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引农民农户主动对接并融入县域产业集群。要以项目为单位,鼓励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农户、村组与企业合作入股,利用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作价出资办社入社,组建资产、土地、劳务、置业和旅游“五大”股份合作社,实行联耕联种、联合经营和股份经营。

深化县域“绿色”改革,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新路子。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地落实,要切实打通生态功能区“水库、粮库、碳库”转化为“钱库”的有效路径。学习借鉴浙江等经验做法,优化生态功能区、农业发展区县域乡镇主体功能规划,把县城及中心镇列入优化开发和重点发展区域,依据省产业发展与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发展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支持非核心保护区的其他乡镇做大做强绿色产业集群,统筹山区县域城镇和村庄布局,明确规范重点建设类、撤并类、并入城镇规划区类村庄,推动人口向县城镇、中心镇、专业镇聚集,探索既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又推动县域产业发展壮大,实现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的有效途径。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陈姝妃 通讯员 陈芃辰

图片:通讯员提供

编辑:孙小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4全景看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