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高见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发展会交出什么样的“答卷”,在全国两会前夕引起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为更好知情明政,方便委员了解北京工作更好建言献策,一周前,80位北京市推荐的全国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城市副中心,听取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并考察了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的三大文化地标(即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也参加了此次考察,曾连续多年关注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他,可以说是京津冀10年协同发展的见证者。
在10周年之际,连玉明作为城市研究学者,用“三个新格局、五大新突破”来阐释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亮点。他认为,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从单向疏解承接到双向互通融合、从缩小内部差距到增强整体实力、从改革破藩篱到开放创优势、从高质量协同发展到高水平协同开放的新阶段。
在连玉明看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新地标的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北京已由过去的行政办公服务中心向城市公共服务中心转变,三大建筑群为城市副中心增添了国际范、文化味、科技感和百姓缘。“它们不单纯是硬件基础设施,赋予了更多科技和文化内涵,增强了互动感,离老百姓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更近了。”
关于京津冀未来如何更好协同开放?连玉明今年拟提交的最新提案建议,推动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与空港、陆港、海港“四港联动”,打造世界级港口群。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
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始具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与北京市委市政府隔大运河相望。
去年年底,三大建筑已投入运营,同时对外开放,成为继环球影城之后,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走进馆藏有800万册书籍的北京城市图书馆,这里用144根“银杏树干”的立柱支撑起来的知识空间,由众多“银杏叶”构成的“森林伞盖”组成的屋顶,这座地上3层、地下1层的巨大建筑,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和新型公共空间结合一起。来到大厅的两座“书山”前,参观考察的全国政协委员犹如走进一片山间阅览区,可随地而坐,也可拾级而上。
北京城市图书馆。
北京城市图书馆负责人介绍,北京城市图书馆是世界上首座超高自承重式玻璃幕墙结构建筑,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是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
在考察三大文化建筑期间,连玉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转变有着自己的见解。在连玉明看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两翼”的重要支撑。据其分析,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之初,是从行政副中心开始的,突出的是行政功能,北京“四套班子”率先搬到副中心办公,近些年陆续有其他政府部门迁到这里。
北京艺术中心。
此次三大文化新地标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北京副中心已由过去的行政办公服务中心向城市公共服务中心转变,逐渐有了城市功能性。
“未来,这里还要再向经济副中心升级。有了行政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经济服务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副中心。”连玉明说,三大建筑群为城市副中心增添了国际范、文化味、科技感和百姓缘。它们不单纯是一个硬件基础设施,赋予了更多智能科技和文化互动内涵,“离老百姓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更近了。”
从“轨道上的京津冀”到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建设
“建设什么样的首都北京?怎样建城市副中心?”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连玉明从2016年开始就如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防止治理大城市病“摊大饼”建言献策,并连续6年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平台上提交过多份与京津冀有关的提案,并多次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提案办理答复,推动利民便民的政策落地。
3年前,连玉明建议要加快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从 1.5 小时交通圈向 1.5 小时通勤圈升级,推动首都圈空间重构、产业重构和功能重构。如今,相邻城市间“1.5 小时交通圈”已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区域内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2022年连玉明提出要加快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制度体系建设,打破物理隔离,撤销北三县进京检查站,将现有进京检查站东移至冀津交界处,提高进京通勤出行效率。建议提出后社会关注度高,当年国家发改委答复表示,北京市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推动北三县等通勤需求较大的检查站(含综合检查站)优化布局,加强信息实时共享,强化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落实好一体化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通州区北三县来往通行效率。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取得哪些进展?通州区与北三县如何实现一体化?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在本周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回应媒体表示,这两年城市副中心的城市框架基本成型,每年保持千亿级的投资强度来保障副中心的快速发展,其中,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已经全部建成投用,大运河津冀段全线62公里旅游通航,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城市副中心对非首都功能的承载力稳步增强。在优质资源集聚方面,北京学校、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等学校、医院相继招生、开诊,61家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落户。运河商务区注册企业超2万家,北京绿色交易所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夏林茂指出,北京携手河北,落实国务院批复的通州区和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成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并实体化运行,实现了政务服务跨域通办。目前,通州与北三县跨界道路已经有10条,厂通路今年年底也将建成通车,轨道交通平谷线全面建设、在三河市设了5座车站。
“北京将继续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重点处理好与雄安新区、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关系,持续完善城市框架,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继续保持每年千亿级投资强度。”夏林茂说。
建议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
今年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连玉明拟提交提案共计14份,其中1份提案再次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他建议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全方位推动京津冀高水平协同开放。
为何提出将“京津冀打造成世界级港口群”的建议?连玉明告诉南都记者,在“一核两翼”发展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新格局、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格局基本形成的基础上,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轨道上的京津冀”取得新突破、以冬奥为标志的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三地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2023年11月,国务院批复《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在连玉明看来,这是开启首都新时代前所未有的最大尺度的对外开放,为京津冀高水平协同开放指明方向。京津冀应瞄准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强化国际数字贸易港与空港、陆港、海港“四港联动”,努力建成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未来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朝什么方向升级?为此,他提出建议,推动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与空港、陆港、海港“四港联动”,打造世界级港口群。以陆港为基础、空港为引领、海港为特色、国际数字贸易港为战略制高点,推进世界级空港群空间布局。
一是以提升路网连通性为重点推动“轨道上的京津冀”纵深发展,加快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持续织密京津冀交通运输路网。加快铁路跨境贸易运输线,海铁联运班列开通。二是研究编制《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方案》,完善区域枢纽航线网络布局,形成以首都机场、大兴机场为“双枢纽”,滨海机场、正定机场为补充的空港格局。三是以智慧港口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天津、曹妃甸和黄骅港的协同发展。建立京津冀海港协作机制,优化完善港航物流网络,促进北京空港、陆港与津冀海港联动发展。四是以数字贸易港为战略制高点,推动港口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实现四港一体化发展。
关于北京如何更好发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主导作用?连玉明分析,可以以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为战略制高点。研究制定支持北京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加强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推动相关国际规则制定的配套政策,为京津冀在数据跨境传输、数字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数据服务市场安全有序开放等方面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提出支持。推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国际板,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据交易机构与全球数商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
同时,研究制定支持北京参与制定数字经济领域标准规范的配套政策,在推动北京人工智能治理标准研究与规则建设,参与相关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方面给予支持。研究制定支持北京积极创建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的支撑体系,推动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数据要素治理制度。积极创建中国数据权属登记和数据资产评估中心,推动京津冀算力调度平台建设,提高环京地区算力一体化服务能力,形成全国算力网络调度枢纽节点。
在聚焦“四港”深化三地自贸区协同方面,连玉明认为,要更好为全国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发挥引领作用。他建议,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优势,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进行统筹谋划。推动京津冀“三地四场”“四港五区”口岸通关物流服务“同事同标”。
值得一提的是,他建议,推动京津冀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战略联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在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为全国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采写:南都记者 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4年全国两会
2024全景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