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带来了《关于举办“中国粤剧艺术节”的提案》。此次两会,她重点关注“中国粤剧艺术节”的设立,提升粤剧品牌活动的影响力,以粤剧为纽带,联系全球喜爱粤剧、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
2006年5月20日,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粤剧继昆曲后中国第二个剧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团结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要文化纽带。
在《关于举办“中国粤剧艺术节”的提案》中,曾小敏提议由文化和旅游部(文旅部艺术司)、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粤剧艺术节”。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
她指出,相比于粤剧在全国戏剧界的影响力,粤剧品牌活动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粤剧的影响力有目共睹:红线女、马师曾等粤剧大师名声享誉全球,《帝女花》《柳毅传书》《伦文叙传奇》等名剧风靡海内外,粤剧成为受邀赴海外商演最多的地方剧种。近年来,粤剧在“双创”的指导下守正创新,成绩斐然,《三水女儿·红头巾》《梦·红船》《张九龄》等多部粤剧作品荣获国家级、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艺术节等重要赛事奖项,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相继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票房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票房之最,破圈成功,粤剧推广小视频线上点击率超6000万,粤剧艺术全国巡演在近30个城市巡回演出,粤剧更多次受邀参加央视春晚、百花迎春、戏曲春晚等国家级重要晚会,在新媒体时代跨界融合、频频出圈。
反观粤剧品牌活动,虽然目前有“粤剧新年盛会”“粤戏粤精彩”“粤港澳粤剧群星会”“广东羊城粤剧节”等由地方政府牵头举办的一系列粤剧品牌项目,在粤剧传承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仍缺乏在全国较有社会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品牌。
相比之下,其他重要剧种均有被纳入国家重大艺术活动,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越剧艺术节、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中国评剧艺术节、中国豫剧艺术节。曾小敏认为,这些由文化和旅游部(文旅部艺术司)主办的冠以“中国”开头的艺术节,艺术节的配套推广展示,对提升剧种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作用是巨大的。
对此,曾小敏提议,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应联合起来举办“中国粤剧艺术节”。关于“中国粤剧艺术节”的举办,她还提出了如下举措:
一是将首届“中国粤剧艺术节”举办地定为首都北京;
二是通过粤港澳三地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三地优秀剧目展演、优秀粤剧电影展、新时代粤剧传承发展研讨会、名师讲坛、粤剧进校园、全球粤剧人才集训等。
曾小敏希望,通过“中国粤剧艺术节”的举办,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上,把影响力辐射到全世界,将中国粤剧艺术节打造成为全球影响力最大、参演粤剧团体最多、活动版块丰富、线上线下同步推广的国家重大艺术活动。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严峻现状,曾小敏也以文艺为切入点,建议将艺术和心理学跨学科融合,大力推广和实践“艺术疗愈”。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成立青少年“艺术疗愈”研究基地;
二是让文艺名家在中小学挂点帮扶,推动“艺术疗愈”项目开展;
三是在文艺组织与当地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建立“艺术疗愈”科室试点。
曾小敏希望通过上述举措,发挥文艺对心灵建设的特殊作用,探索更多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举措,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俞彤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4全景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