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力击倒的“好孩子” 谁来托住他们?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4-03-04 16:26
图片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比例高于成年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青少年心理健康再度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聚焦的重点问题。

在一个个数据的背后,亟待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痛楚和挣扎?“通常而言,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叠加,最终共同造成影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理治疗师赵新宇告诉记者,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学业压力通常是导致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即日起,南都教育联盟将推出“阳光返校”系列报道,探究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从决定休学、治疗到返校,他们如何走完这段不太一样的上学路。

有学生问医生:
“我上不了高中、买不起房,未来怎么办?”

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的诊室里,小雨(化名)一直默默低着头,身旁的母亲在向副主任医师葛鑫宇描述小雨的近况。

图片

心理科诊室外。

小雨初中时是学校的尖子生、是被老师重视的班干部。可是,进入高中后,小雨发现身边同学个个都出类拔萃,而自己的成绩排名已远不如初中时那样辉煌耀眼。要强的小雨感到失落的同时,为了奋起直追、把作业完成得尽善尽美,花了更多的时间学习,甚至经常熬夜。久而久之,在落差与高压之下,小雨出现了焦虑紧张、重复检查、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每个人遇到新的生活模式,都会出现紧张、担心的情况,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葛鑫宇告诉记者,由于此前的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有一部分孩子会出现惧怕甚至抗拒上学的情况,“建议学生和家长尽早来医院心理专科门诊,评估孩子的具体情况后,再制定心理疏导等治疗方案,配合生活方式调整。”

“我有一个观点,不要过早地给‘好孩子’贴标签。”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汉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最常讲的是“不要给‘坏孩子’贴标签”,但现在,他发现,在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是“好孩子”。而在进入高中后,这些孩子的成绩跟不上,慢慢有了心理落差,产生了心理问题。

难以适应新环境和新学习节奏的,还有18岁的谢盈(化名)。谢盈目前正在读高二,在经历了休学、复学、请长假、再次尝试坚持上课后,她目前一边在学校上课,一边继续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以下简称“双相”)。谢盈记得,高一下学期期中考时,是她躯体症状最严重的时候——头疼欲裂、眼睛疼痛,有时天天以泪洗面,有时情绪极度亢奋、忍不住摔东西。也是在那时,她意识到,出现了一些光靠自己调整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心理科辗转了几次后,谢盈最终确诊为双相。

“刚进入高一时,我仿佛已经进入了高三的节奏——周末只有半天时间休息,每天早上6点起床、10点40分下晚自习。吃饭、洗澡都被压缩到十分钟。每一天只剩下争分夺秒地学习。”谢盈回忆道,直到初二,自己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她在学业之余还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跳舞、书法、画画、阅读、看纪录片……

“我学习的目的不单只是为了分数,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知识富人’。懂得更多知识,不一定代表着我必须要有多么功成名就;我学习更多知识,是想看到世界的多面。”谢盈说。

可是,自从初三起,由于“唯分数论”在学校和家庭中弥漫,她不仅渐渐抛弃了自己喜欢的课余活动,甚至对自己曾经的学习理念嗤之以鼻——每当谢盈发现,自己的名字没有出现在高分榜上,她内心感到一阵又一阵的压力袭来。“我的家人喜欢拿我的分数去显摆,再加上中考的压力,我自己也越来越看重分数了。”进入高一后,争分夺秒的学习氛围更是让她无法喘息,成绩也逐渐下滑。

学生并非与社会压力隔绝的“温室花朵”,就业、学历、升学的压力极易一步步倒推传导到中小学,最终传导到金字塔的末端——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我印象很深刻,有一个孩子在治疗时,曾问我:我现在上不了高中,只能读个职中,我未来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我再想到房子这么贵,以后我买不了房怎么办?是不是这辈子就毁了?”赵新宇无奈地告诉南都记者。

每一个出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背后
或许都藏着一个出了心理问题的家庭

家庭,本应是孩子温暖的港湾。但对于部分抑郁、双相的孩子而言,家庭却是压在他们心上的负担。《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青少年抑郁症69.57%与家庭关系有关。

“在高中,我看到别的同学给家里人打电话有说有笑的,我特别羡慕。我每次跟父母通电话的时间,几乎不超过两分钟,有事说事,说完就挂电话了。”谢盈坦言,从刚步入青春期时,她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状态就已是如此了。

她曾向父母提出请求——想报书法班、想学跳舞,可是,谢盈的母亲却认为她“爱慕虚荣”,拒绝了这一请求。“很多次我提出需求时,父母也常以大吼大叫、辱骂的方式忽视我的诉求,而不是心平气和地沟通。”长此以往,谢盈形成了条件反射,她再也不想和父母袒露自己的内心了,“我的父母盯着我成绩下滑的表象、责备我不努力学习,却很少问问我,我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我经历了什么苦楚。”

在就诊过程中,小雨的母亲自述,她和小雨父亲工作繁忙,的确存在忽略小雨的倾诉和感受的情况。此外,夫妻俩偶尔会批评小雨,从他们作为成年人的视角看来,孩子面对批评时应该“坚强一点”。“我们也是想以身作则,多赚点钱,让孩子安心上学,也让她看到我们作为父母的努力,把我们当做榜样,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母亲说到此处,声音略有一丝沙哑,眼角处滑落下一滴泪,而坐在一旁默不作声的小雨,早已抽出两张纸巾,擦拭着已经红了的眼眶。

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因人而异,而正视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这一差异,是理解孩子、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赵新宇提醒家长们,成年人的经济能力、日常生活的宽度和广度,都与青少年有着较大差别。“对于大部分在校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校园和家庭基本上就是他们全部的世界。而成年人的经历、生活与视野范围更广阔。很多成年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就是天大的大事;很多成年人眼中无条件应该做到的事,实际上对于孩子而言是巨大的压力。”

赵新宇表示,在青少年出现焦虑、情绪波动等情况时,家长、老师及时给予关注,站在青少年的视角与他们共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带着心理问题滑向深渊。“很多时候,只要大人表现出与孩子站在同一边的意愿,孩子就会更愿意与你倾诉、倾听你的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看到人生中积极的方面。”

此外,赵新宇还观察到,不少家长意识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却不敢面对这个事实,而选择逃避、对孩子的情况置之不理。“直到孩子出现自残等比较严重的情况,才来门诊挂号看病。”

不仅要重视青少年心理问题个案
更要解决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

扭转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的现状,有待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教育、医疗、社会等全方位编织起一张“安全网格”。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仅限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就是只对每个学生个案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找出学生心理问题背后的源头问题。

通过调研,许玲总结,每一个出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背后,或许都藏着一个出了心理问题的家庭。“家庭气氛和睦、家长不给学生传导畸形的压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相对较小。我认为,重视家长的成长和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家长也是孩子就业、升学压力的承受者。“只有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均衡化,学业压力和学业竞争才能真正减少。”许玲观察到,多年来,我国持续提倡县域、省域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但高等教育资源、技术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是由于优质资源过于集中,导致学生、家长对优质资源的争夺愈发强烈。“然而,学生要拼尽全力把中考、高考的分数拔高,在这样沉重的负担之下,缺少娱乐、运动的时间,很难在中学生身上看见一个未成年人应有的朝气。”许玲说。

【预告】

一部分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被家人、老师、朋友托住。然而,另一部分孩子已无法遵照“社会时钟”继续转动,必须休学进行治疗。

下一篇报道将关注休学治疗的孩子们。当校园生活按下暂停键,在这期间,这些孩子们会遭遇哪些新的问题与困惑?甚至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想休学却不敢休学,原因何在?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杨晓彤 程安 孙小鹏 梁艳燕 通讯员 伍晓丹

编辑:杨晓彤,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关注“阳光返学”
2024全景看两会

5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