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青少年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国家的进一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高天明如是说道。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高天明一直致力于抗抑郁/焦虑的基础和转化研究,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去年的南方脑科学转化论坛暨南方医院脑病研究院揭牌仪式上,高天明就表示,国内对于抑郁症的知晓率偏低。
“对家长们来说,能够知道抑郁症确实是一种疾病,这非常重要。”他指出,实际上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会遇到抑郁情绪,抑郁症也并不罕见,“就像是感冒了要用点退烧药、咳嗽药,家长也需要把抑郁症当作一种病来看待,来治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高天明。
当前2024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高天明告诉南都记者,他将提交提案《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希望能让政府和社会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该提案中,他建议,加强学校心理评估体系建设,提升学校心理干预能力,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心理问题“污名化”情况严重,家长、学校避谈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抑郁症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高天明指出,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如何进一步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估及干预工作亟待各级部门共同解决。”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当前,国家、社会和学校对抑郁症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但在实际应对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积极履职,高天明曾多次走访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以及广州脑科医院等单位,与医生群体深入交流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问题,发现心理问题“污名化”情况严重,家长、学校避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治疗及时性。“我希望社会公众能够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家庭中,家长也要正确的认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他看来,部分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困扰不重视和误解,认为是孩子不坚强、逃避学习,无法感同身受其痛苦,导致了儿童青少年因害怕家长责难不敢求助。“部分家长因为担心耽误孩子的学业,不想让孩子休学,不想让孩子去系统治疗,这可能导致孩子将来承受很大的痛苦。”
“研究表明,压力可能是引发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学习、家庭等方面的多重压力。”高天明还说道:“我曾经和做心理方面的老师讨论过相关问题,他们表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然而,目前孩子们的时间几乎被排满,上学有上学的任务,回家有回家的任务,自主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而研究发现,缺乏自主安排的时间,也是导致孩子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面对心理疾病康复学生存在返学难这一问题,高天明也表示,“这其实还是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接受问题”。由于抑郁症患者有较高的自我伤害风险,学校可能担心学生复学后出现极端行为,而学校难以承担相关责任。“我觉得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对此划分清楚界限,不要把责任都压到学校一方,使得学校不敢让被诊断为精神疾病但康复的学生复学。”
心理教师专业技术缺乏系统培训
此外,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体系架构、心理健康评估及干预服务等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有待整合,心理教师专业技术缺乏系统培训。目前,城市中小学基本能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乡镇中小学却很少配备心理教师。目前在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仅仅限于亲子关系、学习压力等一般心理问题,还有不少学生还需要面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甚至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的困扰。而学校心理教师多为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背景,欠缺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识别和处置能力训练,在面对学生更进一步的求助需求或心理危机事件时多会捉襟见肘的情况。同时,一般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师数量较少,学校不具备提供相关技术培训的能力,教师往往无法取得足够的能力培养和成长支持,其服务能力无法有效提升。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缺乏规范,存在心理测量工具不适用情况。教育管理部门已明确中小学校应当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心理健康体检。然而在目前阶段,各级教育部门尚未对于心理健康体检内容、形式、使用方法进行规范,各地区、学校普遍存在各自选用不同的甚至是不合适的心理测量工具的问题。事实上,心理测量是一种严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限制性和针对性,不能随意使用。
早期评估发现是早期干预的关键,建议加强心理评估体系建设
为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高天明建议加强学校心理评估体系建设,早期评估发现是早期干预的关键。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健康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体检工作规范制定工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地调研和科学研究等形式确定该地区统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筛查体系。需为所有阶段新入学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心理体检,如幼儿园入学普筛孤独症谱系障碍,小学入学普筛多动症,中学阶段侧重筛查情绪问题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力量,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发现心理状况波动,及时提供帮助和干预。
提升学校心理干预能力。教育部门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合作,在学校教职工中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定期组织各级各类老师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使教师具备对高风险学生实施危机干预的能力,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公立精神心理专业医疗机构定期组织心理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和督导。加强对重点学生群体的跟踪并及时干预和转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学校与属地公安、卫生、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危机信息获取、转介治疗、家长培训等方面争取支持。
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医疗卫生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的空间和内容,与学校建立预约、转介、远程心理干预服务等。增加儿少精神科执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护理人员,提高专业人员薪资待遇,留住并吸纳儿少精神心理专科从业人员,尽快填补儿少精神心理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扩充儿少专用医疗场地,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干预提供充足服务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李南君 通讯员 胡琼珍 柯佳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编辑:孙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