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印顺:建议加快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建设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4-03-04 21:17

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凝聚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宝贵智慧,承载着中华儿女丰富宝贵的历史记忆。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让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与数字化共振,更好地为经典新生,为文明留存,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经典的保护传承,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具有重要的作用。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印顺在《关于加快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建设的提案》中建议: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人才培养,打通各方资源渠道、完善各机构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开放、交互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据库平台。

图片

印顺表示,与存世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体量相比,现有的数字化规模还存在巨大差距,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典籍的研究整理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数字化更是牵涉许多交叉领域,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十分紧迫。

另一方面,由于各个机构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文献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有些机构可能会因为缺乏共享意识而独自进行数字化工作,造成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印顺建议,各专业机构、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建立起数字化典籍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通过共同努力,解决资源获取、技术标准、版权保护等问题,推动数字化工作的协同开展。

印顺认为,现有的典籍数据库平台缺乏整体规划,数据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平台的扩展性、延伸性、开放性不够。数字化典籍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文化传承、教育、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复杂课题。

印顺表示,“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我们能够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存储、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获取、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这样的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推荐系统,帮助用户发现更多相关内容,促进用户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同时,平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来,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

(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谢湘南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4全景看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