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据出境申报有疑虑?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建议推负面清单

南方都市报APP • 隐私护卫队课题组
原创2024-03-05 14:42
图片

数据的价值在于流动,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跨境流动势不可挡。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已成为全球经贸活动的重要驱动。一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11万亿美元。

如何让数据便捷安全地流动?怎么发挥中国数据规模和数据应用优势,加速数据跨境流动探索?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带来的一份提案就聚焦于此。

图片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受访者供图)

“数据跨境流动,保护和促进不可或缺。”周汉民告诉南都记者,纵观近年来的国际高标准经贸协定,数据跨境流动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虽然我国已开始不断完善数据要素流通机制,但实践中仍存在标准模糊等问题。

为此他建议,制定发布《重要数据认证指南》《豁免申报数据出境的负面清单》,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导;同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促进数据跨境流动。

何为重要数据?企业数据出境申报评估存疑虑

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相继实施,我国数据跨境安全管理顶层框架已经成形,这两年又不断完善数据要素流通机制。

2022年9月,国家网信办推出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对数据跨境流动作出了原则性的限制规定。2023年9月发布的《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细化数据出境的合规路径。

比如,上述征求意见稿拟对国际贸易、学术合作以及跨境购物、跨境汇款、机票酒店预订等涉及数据跨境的多个场景“放行”——明确这些场景活动中产生的数据出境,如果不包含个人信息或者重要数据,不需要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

但是,“到底何为重要数据,它是否还可以再分类?”周汉民告诉南都记者,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于重要数据的定义较为模糊,企业在分辨采集数据是否为重要数据时,往往缺乏明确的参考标准,导致企业对数据出境申报评估存在疑虑。

“这一点,从办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企业申报量也可见一斑,目前北京、上海两地网信办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已申报的实体数量与预期申报家数有较大差距。”周汉民说。

不仅如此,周汉民还注意到,数据跨境流动存在多头监管问题,国家安全部门、网信部门、公安部门、数据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等都可以监管数据出境,职能缺乏明确对应,且不同类型的数据专业性较强,导致跨部门、中央和地方协调较难,无法高效响应市场多样化的数据跨境流动需求。

纵观近年来的国际高标准经贸协定,数据跨境流动都是主要议题和核心条款。对比美欧在数据跨境流动提出的主张,周汉民认为中国对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制定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针对数据跨境流动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周汉民提出了自己的破题思路。他建议制定发布《重要数据认证指南》明晰重要数据和非重要数据的评估标准,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导,同时探索形成《豁免申报数据出境的负面清单》。

去年9月公布的《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征求意见稿)》允许自贸试验区自行制定需要纳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管理范围的数据清单。

基于此,周汉民建议在自贸试验区出台《豁免申报数据出境的负面清单》,即设置不可豁免出境评估的具体场景,将负面清单内容根据数据重要程度逐级划分,其他不属于此范围的,可以正常审查后出境。

对于多头监管问题,周汉民呼吁建立数据跨境流动跨部门协同机制。具体到实施路径,他建议由各地大数据监管部门牵头,组建不同部门共同参与的分类监管模式,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依托各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性,服务企业的数据跨境流动。

周汉民还建议,大力探索离岸数据中心建设。在离岸数据中心运行并在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方面积累一定经验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更具国际影响力、更具兼容性的中国方案,遵循从区域到全球的渐进式参与原则,推动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既便利又保障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体系,进而成为全球标准。

履职五届政协委员,已提交上百份提案

除了关注数据跨境流动,今年两会周汉民还带来一份提案,就如何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言,为保障失能老人权益发声。

自2016年以来,全国多地已开启探索创建长护险制度,以此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减轻老人及其家庭的负担。截至2022年末,已有1.7亿人参保长期护理保险,超过120万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不过,周汉民调研发现,这项服务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健全。特别在居家上门照护方面,存在服务过程难以记录、服务内容难以量化、服务时长难以统一等问题,加上服务人员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时长等与应有的要求不符,甚至出现部分护理员采用“虚假打卡”等方式,虚报长护险服务,骗取医保基金的情况。

为此周汉民建议,在全面层面统一关于失能老人基本生活照料项目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项目内容,形成服务清单,并对应每个项目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需求与服务内容的匹配度。

“政协委员履职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22年里,周汉民平均每年提交5件提案,至今提案数量已超过百件。如何保证提案的质量?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深入调查研究,找准主攻方向,把提案内容形成建言“连续剧”,久久为功。

为调研营商环境优化问题,他曾在三年内调研了400多家企业,并于2023年全国两会形成相关提案——呼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尽快制定新一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令人期待的是,目前民营经济促进法已提上议程并有望加速。2月21日,司法部、国家发改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会上透露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要广泛听取意见、提高立法质效,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制定一部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法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周汉民告诉南都记者,希望民营经济促进法凸显三个重要原则:一是立法要给予民营企业三个平等,即“地位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二是立法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产权,使之有恒心;第三是尊重。

从自贸区建设到营商环境优化,再到加强个人隐私保护、防止平台垄断,这些年周汉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持续呼吁推动相关问题的规范与完善。这些点滴的努力得到了肯定——2020年,全国政协首次为政协委员颁发年度优秀履职奖,20位获奖者里就有周汉民。

回顾20多年的政协委员经历,周汉民称这是一段珍贵的时光,而他持续保持履职热情的秘诀是,“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发自北京

编辑:李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4年全国两会
2024全景看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