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为今年货币政策发力重点定下政策基调。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对于货币政策的归纳与部署中,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了“五篇大文章”,这也是“五篇大文章”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报告新增了关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提法,进一步明确了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
货币政策新提法有何深意?
对比2023年来看,今年关于货币政策有部分表述发生了变化,由此前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变为“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实际上,这一提法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出现。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总体来看,2024年更加注重提升货币政策效能。从“精准有力”到“精准有效”,对政策效果的强调加重,具体来说,就是更加注重盘活存量、提升效能,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进一步拆解了货币政策提法转变背后的深意:首先是“灵活适度”,“度“意味着总量层面上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同时确保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其次是“精准有效”,“精准”是指结构图上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需要,从中长期来看,就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五篇大文章”的领域。
今年1月,人民银行重磅宣布将设立信贷市场司。“在‘精准’方面,央行已经有多种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叠加央行此前宣布将设立的信贷市场司,未来在结构层面上资金投向会更加精准。”曾刚说。
在曾刚看来,“有效”,则是需要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他表示,过去有段时间金融运行存在“空转”情况,特别是M2的增速高于M1的增速,这就意味着信贷资金投出去,有相当部分并没有直接流到实体经济中去,其中产生的金融资金沉淀,制约了货币政策或者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今年需要加强引导,包括政策投向引导以及完善激励机制等,同时也需要金融机构自身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研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实现资金的有效投放,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的提法,曾刚表示,应重点关注。以前将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合在一起来看,这次将两者分开来看,意味着物价适度增长是今年的一个重点目标,未来物价的变动情况或有可能影响到后续的货币政策操作。
“五篇大文章”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是“五篇大文章”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货币政策工作之下。
去年10月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工作指明方向。此后,金融监管部门统筹部署“五篇大文章”,金融机构也在持续加大对五大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
此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座谈会也指出,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政策安排,根据各重点领域特点加强产品服务创新,加大对五大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各金融机构要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做好审贷放贷、资金申报和存续期管理,将央行再贷款优惠政策通过各金融机构精准传导到各重点领域。
曾刚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业在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五大发力重点,其中,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实际上是目前的薄弱环节,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是当下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五篇大文章”既描述了未来重点发展的主要方向,也为未来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多位业内专家看来,做好“五篇大文章”,也与“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稳健货币政策基调相辅相成。
结合前述的货币政策表述,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团队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基调延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主攻方向,是“以进促稳”“稳中求进”的战略思路在货币层面的落实。在“进”的方面,将以“五大篇章”为抓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新增“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提法
在对今年的货币政策工作部署中,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明确资本市场改革方向的同时,回应市场各方对当下资本市场的关切。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该提法,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早在新春上班伊始,证监会就连续两天召开十余场座谈会,就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释放出措并举稳定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信号。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荀玉根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这需要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增加股市中长期资金供给。
一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支持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市场化并购重组,激发经营活力,还应深化退市机制,加速优胜劣汰;并引导上市公司通过回购注销、加大分红等方式回报投资者,提升投资价值。
另一方面,A股中长期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已在逐渐改善中。报告提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近年年金规模快速增长,养老金和年金的健康发展和资产配置多元化,有助于增加股市中长期资金。
展望后续,国泰君安证券在研报中表示,资本市场将有望进一步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同时发挥特有优势,在科技转型和支持高质量发展上提供更有力支持,有效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积聚,激发市场科技创新活力,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后续货币政策如何发力?
针对后续的货币政策走向,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在保持总体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同时,预计央行将更加重视结构性工具的使用,加强对货币流向的引导,“五篇大文章”或将成为金融资源的重点流向。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年初,央行靠前发力先后超预期实施降准、定向降息与PSL、MLF等结构工具,在支持经济修复与提振市场信心方面起到良好效果。后续降息、结构性工具仍在工具箱,在经济为明显偏离修复轨道情况下,预计央行更多倚重结构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兼顾短期与中长期,内外均衡。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则指出,货币政策继续强调“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后期降息降准都有空间。其中,结合政策性降息预期,2024年市场流动性整体上将继续处于合理充裕状态,市场利率中枢还有进一步小幅下行的潜力,波动率也将趋势性下降。王青判断,综合支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着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各类影响因素,2024年新增信贷和社融规模会比上年有小幅多增。
在王青看来,结构方面,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效”,这意味着去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得到具体落实,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受到进一步倚重,以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小微企业及房地产行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财政金融政策的部署要求中,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报告指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文妍
编辑:王文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