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建言
动物保护和青少年教育事业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关注的重要议题。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赵皖平带来一份关于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受访者供图)
他观察到,目前我国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淡化、软化、弱化等现象,其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青少年无法通过教育形成对自我保护、尊重和敬畏生命等观念的认知,以致造成自杀、自残、虐待动物等悲剧的发生。
为此,赵皖平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基本课程体系,多学科联动实行生命教育。尽快将“生命关怀”主题教育落实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各学科的阶段性学习目标与课程标准,围绕“生命关怀”主题展开学习活动。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项对全国13个省份约1.5万名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受访的中学生中每5个人有一人曾经考虑过自杀,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此外,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未成年人参与虐待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且愈发呈现低龄化倾向。
赵皖平调研发现,截至目前,多项政策文件规定了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纳入与生命教育相关课程,部分地方也在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生命关怀”主题宣传活动等等,但目前的统编教材中,依然缺乏“生命关怀”主题的完整教学单元,各地教学体系中对于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规划仍有待完善。
因此,赵皖平建议学校将生命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主题教育,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在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学段有序铺开,总体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学科联动形式实行生命教育。赵皖平表示,有的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有的学科则并不直接与生命教育相关。然而,各学科教师都可以深入领会生命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寻找到渗透生命教育的切入点,继而进行教学实践,采用多学科联动、多模块组合的方式,从敬畏意识、健康意识、成长意识等多个板块开展“生命教育”大课堂。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有不少学校作出尝试。赵皖平了解到,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了“狗狗、猫咪和我们——关爱伴侣动物”的系列活动。一位宁夏银川的老师曾将《关爱动物,我们在行动》与其他课程整合,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履行保护动物的义务。
此外,赵皖平还提出,要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将“生命关怀”教育主题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当中。
具体而言,各地学校要组建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专家为主的指导组,加强统筹、指导,确保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准确性、系统性;要科学确定评价重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及行为表现,并以此作为考评基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生命教育,动员各种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出品
采写:实习生赵子萌 南都记者黄莉玲
编辑:李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4全景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