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种优秀的电影、动画、文艺演出、艺术品等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以各自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今年全国两会,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出海,让世界读懂中国,也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
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让世界读懂中国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鸿飞带来了《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提案。
许鸿飞创作的以展现中国普通民众生活、讲述当下中国幸福故事为主题的“肥女”系列雕塑作品,自2013年起,已在20多个国家56场个人雕塑展上展出。此外,从2019年至今,其创作的新春生肖主题雕塑作品已经连续六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亮相,为西班牙带去欢乐喜庆的中国元素。
许鸿飞表示,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文艺精品“走出去”也逐渐覆盖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世界的关注。但文艺精品“走出去”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国际认可度不足、经费有限、传播渠道未能形成合力,难以产生持续的影响力等,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提质增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此,他建议:一是注重跟踪分析文艺精品出海之后的效果,从“走出去”到“留下来”。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包括五个步骤:从“走出去”“走进去”到“请出去”“请回去”,最终实现“留下来”。“走出去”是一种态度,要求作品具有世界共通性和个性表达;“走进去”是要进入当地的主流文化生活,而非浮光掠影般走过场;“请出去”指作品得到当地主流文化认可后,对方主动邀请前往展览;“请回去”则指艺术家拥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让国外主办方不断邀请艺术家再次到当地展出;“留下来”则是让作品在当地生根发芽,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二是制定文艺精品出海支持政策。由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目前要先申报,获得立项后才会资助,资助资金拨付周期长,影响时效,且不资助个人演出展览。建议出台鼓励艺术家对外交流的政策,成立对外文化交流专项基金,对已经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作出积极贡献的艺术家给予专项拨款以表彰奖励,扶持有潜力的艺术家更勇敢、自信地创作文艺精品,更广泛地走进国际舞台,使其可持续为对外文化交流作贡献,并起到对后进者的示范效应。
此外,政府可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收藏已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作出积极贡献的艺术家的作品,同时给予企业定额的免税支持,以对艺术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进行扶持,提升中国文艺精品的国际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舒勇:
推动中国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破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舒勇带来了《关于从战略高度谋划构建新时代国家文化形象标识体系,助力文化符号对外传播“架桥”“破墙”》的提案。
舒勇表示,通过现阶段调研发现,我国在构建国家文化形象标识方面已做出不少努力,但在全球的宣传和影响力,仍然存在时代感不强、到达率不高、传播深度不足等问题。
为此,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构建国家精品文化形象标识的重视和研究,集中力量推出一批能彰显中国气质的国家文化形象标识,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他指出,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被国际认同理解,构建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符号标识,这项工作与我国对外政治、经济、外交等密切关联。建议加强对构建国家文化形象标识的重视和研究,应将打造新时代的国家文化符号作为重要文化战略,作为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有力抓手,推出一批能凸显中华文明精髓的国家文化形象标识,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他表示,对外文化传播是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构建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符号标识需要有丰富的内涵支撑,不仅要推出标识,还要通过一系列配套推广方案,带动标识“走出去”,让世界感知、熟知。
据悉,中国文艺工作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推出了一批体现新时代中国精神力量和价值观的作品。其中,连续三届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亮相的大型景观艺术作品《丝路金桥》,比较亮眼突出。舒勇创作的《丝路金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以赵州桥为原型而创作,作品凝聚了“五大特性”的巨大能量,因此获得了国际主流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符号,为建设构建国家精品文化形象标识提供了一个实践案例。
全国人大代表邝美云:
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团总会会长邝美云带来了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她建议,通过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以香港歌手成名的邝美云,以成功的经商经历,成了香港传奇式人物。这已经是她连续第7年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赴京履职。
邝美云表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除了要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在大湾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之外,还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站稳、站高。
她建议,通过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鼓励社区参与,让社区、学校和团体积极参与中华文化推广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同时,她还提出了《关于在国际学校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议,她表示,内地有不少国际学校,当中既有本地的中国学生,亦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即使在国际学校中也不能松懈。建议通过在国际学校中,开设中华文化课程;举办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在国际学校中组建中华文化社团;加强家校合作等方式在国际学校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莫华伦:
发挥香港优势,推动艺术精品出海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歌唱家莫华伦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发挥香港国际化优势、助力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案》。
莫华伦表示,近些年,他在世界各地参与、举办音乐会,用歌剧展示中华优秀文化之美,也实地考察了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对进一步发挥香港优势、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有了直观深切的感受和认识。
为此,他建议,一是加强香港青年人才培养,储备香港文化艺术人才。文化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要推广中华文化,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莫华伦指出,文化产业更需要创意和灵感,因此,一定要着力吸引培养年轻人参与其中。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香港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建议加强对香港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让青年人创作更多艺术精品,并通过与内地和海外的交流合作,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及国民身份认同感。
二是利用香港独特优势,输出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近几年来,香港为文化艺术交流提供平台、持续拓展与海外文化机构的合作联系,艺术文化交易呈现喷薄之势。应当利用香港独特优势,加强文化交流,输出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助推艺术成果的转化。加强两地交流,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香港的文化演出审批相比内地快捷,可考虑多在香港进行演出,利用香港的平台和资源让内地更多优秀的作品在香港进行展示;并利用香港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窗口,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化作品通过香港在全世界展示,推动艺术成果的转化。
香港在文化艺术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更不断演变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高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加强香港与内地及海外的交流合作、资源互补,利用香港国际化的优势,能够助力中国文化辐射到全世界,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彰显“文化自信”,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日益繁荣的中国。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周佩文 实习生周宇婷
编辑:许晓蕾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4全景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