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汪陈晨 3月7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博鳌防灾减灾大会”开幕。大模型在过去一年成为热点,防灾减灾人工智能国际论坛也成为本届博鳌防灾减灾大会备受关注的一个论坛。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欧阳万里在防灾减灾人工智能国际论坛上表示,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人工智能将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扮演关键的角色,助力建设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的防震减灾体系。
据介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已经在借助人工智能对气象进行预报,就在3月1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发布了全球高分辨率的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风乌GHR”,首次借助AI实现了对中期天气进行10公里级的建模和预报。科研团队采用原创的AI新算法,将这个大模型的预报分辨率提升至0.09经纬度(9公里×9公里),比第一代“风乌”的精确预报范围大7倍。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宋晓东在论坛上分享了土耳其大地震的研究与启示。宋晓东表示,对于减灾的教训,包括需要获得快速准确的信息、提前准备等。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张晓东在论坛上分享了防震减灾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专项规划及思考。据张晓东介绍,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包括中科大预测所开发的智能地动(EarthX)和地球所福建局开发的智能编目(RISP),前者是世界首个地震实时监测系统,后者则是目录时效性强、精度高。此外,我国还有大型地震学数据集“谛听”,以及在此基础上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张晓东在论坛致辞。
张晓东也指出,国内在相关行业也存在研究内容小而混杂,缺乏组织的力量等问题,他认为相关研究人员应该按照行业相关发展要求来做,加强合作。
南京云创大数据中心总裁刘鹏在论坛上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地震领域的应用研究。刘鹏重点介绍了在地震大数据平台、大语言模型方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地震数据处理、基于混杂大数据模型的临震预报等内容。
南京云创大数据中心总裁刘鹏在论坛致辞。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