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吴佩锦、陈碧比、戴晓静编著的《白字戏音乐研究》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古老的稀有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字戏的音乐史、记谱法、曲牌、板式、唱腔、伴奏、锣鼓、吹牌,做了翔实的说明和分析;同时也从文献学的角度,将“天下第一团”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保存的曲谱文献、声音唱段等做了归集整理,比较全面地呈现了白字戏音乐构成及其内在的艺术规范法则。这种立体的研究形式无疑对认识白字戏比较全面的音乐遗产是极为有效的。
《白字戏音乐研究》吴佩锦、陈碧比、戴晓静编著 花城出版社2024年1月
白字戏是中国戏曲古老稀有剧种之一,有“戏剧的活化石”之称,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字”特指闽南语,故是用闽南语海陆丰方言演唱的戏剧,即称“白字戏”。白字戏是在闽南地方小戏和粤东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漳浦一带流行的竹马戏、梨园戏、老白字戏等。这些地方小戏深受南戏影响,它们不仅汇集了许多福建当地的民歌小调,还继承了许多南戏的声腔特点。当这些地方小戏由闽南传入粤东潮州及海陆丰等地后,与当地的英歌舞、渔歌、歌册等民间歌舞、说唱艺术,以及本土宗教音乐相融合,且语言地方化,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海陆丰地方特色的剧种——白字戏,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称“啊咿嗳”。
该书编著者吴佩锦是稀有剧种白字戏国家级传承人、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是舞台上兼擅多个行当的表演艺术家,也曾是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卓有成绩的管理者;陈碧比是白字戏资深的鼓师,谙熟白字戏音乐的传统和创作前沿;戴晓静则星海音乐学院教师,乃声乐演唱和理论专家。三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让白字戏音乐整理工作以更加立体的多元文化视角,呈现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并且以研究促进传承,在传承中升华经验。
国家一级演员吴佩锦在白字戏的经典之作《无意神医》中饰演张无意。
“我自小就对白字戏情有独钟,并于1988年进入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从此更是与白字戏结下不解之缘。”吴佩锦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十多年来,他在多位前辈老艺人的悉心培育以及自己的勤学苦练下,戏剧知识日益增长,演艺水平也不断提高。鉴于长期在舞台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期间也收集了不少白字戏的传统音乐资料。这时,他便萌生了把这些长期以来累积而成的资料,梳理编辑成一册唱腔音乐呈现给大众的想法。“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我与白字戏著名鼓师陈碧比先生、星海音乐学院助理研究员戴晓静老师携手合作,对文稿和音乐进行反复梳理,终于编纂出这册《白字戏音乐研究》,并让其呈现在读者面前,唯望能够为保护和传承白字戏音乐唱腔贡献一点绵薄之力。作为亲历者,其中的辛酸和欣慰是难以言表的,实属不易。我想,用‘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最能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了。”
另一位编著者戴晓静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白字戏由一无所知至一往情深的历程。“对于白字戏而言,我本是个局外人。2015年,由于工作需要赴汕尾地区采风,第一次接触白字戏就被它的魅力所吸引。我当时感叹,白字戏是如此的古朴且富于地方特色,在当地拥有丰厚群众基础,并且与闽南文化有着血缘关系,是很适合作为族群情感联结的一个稀有剧种,她的价值是多元化的,应该被更多人所认知。”戴晓静透露,在吴佩锦与陈碧比两位白字戏艺术家的邀请下,她加入《白字戏音乐研究》书稿的整理工作,协助他们阐述和展示他们熟悉的白字戏音乐。“希望通过文字、曲谱、音频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白字戏,从而开启更广更深入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德高望重的原广东省文联主席、著名书法家刘斯奋题写书名,著名画家许固令设计绘作戏剧脸谱作封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王馗所长作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在序言中指出,白字戏是中国348个剧种中的一个小小的成员,它的艺术历史和文化命脉异常健康,充满活力。这与粤东地区始终有着数量众多的艺术专业传承者有关,与这个地区广大的受众群体有关,更与关注戏曲传统、关注白字戏的社会群体有关。“因为有‘人’对白字戏及其艺术传统的维护,这个古老稀有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必然让人充满期待。”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