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从不同维度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南都、N视频推出“典亮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从多个方面采访代表委员,听他们讲述从总书记生动运用的一系列典故中汲取力量、顽强拼搏,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心路历程。
“积跬步以至千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这一短句化用自《荀子·劝学篇》,原文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意为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距离,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的地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没有捷径,只有求真务实、笃行不怠。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日前,南都、N视频采访了多位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他们在基层治理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入一线扎实调研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他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各自岗位上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君(左)与村民拍摄短视频,向网友介绍岫云村养殖的“时光鸡”。新华社发
见证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一环,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基所在。
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人大代表发挥主力军作用,通过一次次正确有效的监督、一条条为民务实的建议、一个个创新的履职实践,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在基层工作了25年,见证和参与了从百姓日常琐事到国家立法大事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燕明向南都记者说道。
2023年是区燕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回顾这一年,她深入基层走访交流,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关注民生和社会治理问题,尤其是养老服务和老城市新活力方面。“社区居民就像朋友一样,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和我分享,甚至隔壁社区的居民也会来找我聊天。”
荔湾区作为人口老龄化突出的老城区,存在大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老旧楼宇,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尤其缺乏电梯等公用设备。为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区燕明积极推动辖区内多栋旧楼进行电梯加装。
在进一步的走访中,区燕明又发现,辖区内的一些老旧楼宇,不但客观上不具备加装电梯的条件,而且没有安全扶手,老年人上下楼十分不便,极易造成安全隐患。于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她提出了“为不能安装电梯的老旧楼宇楼梯加装扶手”的建议。
区燕明告诉南都记者,她的建议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利民工程被摆上政府重要工作议程。相关部门对荔湾全区不能加装电梯的老旧楼宇加装扶手工作进行摸查统计造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多方持续努力之下,最终为无法加装电梯的旧楼楼道安装扶手共计1520米。
今年全国两会,区燕明带来多项建议,包括老城区老旧物业提质增效、老旧小区改造后续管理维护、持续构建15分钟服务圈助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等。在她看来,只有融入到老百姓当中,进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这样的人大代表才名副其实。
用心用情履职尽责,肩负汇民声、聚民意、传民情的重任,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的道路上,区燕明步履不停。
区燕明。
共绘城乡融合协调新图景
我国城乡区域覆盖面广、发展差异显著、纵深空间大,为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场景。
农村公路一端连接乡村、一端连接城市,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设施。南都记者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获悉,自2023年起,四川交通系统重点实施“四大工程”,推动实现城乡交通运输服务“四个一体化”。
公路修到家门口,铺就了岫云村村民出行、农产品走出去的“幸福路”。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君告诉南都记者,去年春节前,老百姓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高速公路通到了家门口”。
2023年1月28日,绵苍巴高速设在白驿镇上的高速路口开通,这个原本偏僻的小山村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如今,从岫云村去县城的时间大大缩短,农产品运送到城里的时间比以前快了1个小时,村民往返省会成都也仅需约3个小时。
路通了,产业旺了,村民富了。2023年,岫云村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新建了农产品加工厂、建材加工厂,还成立了酒业公司,在县城开设了白酒专卖店。“‘岫云村的酒,好喝不上头’的广告牌,就立在苍溪高速入口旁。”李君自豪地向南都记者介绍道。
在李君看来,城乡融合不是单向的,只有城市与乡村之间实现流通互动,乡村才能真正振兴起来。“之前我们把村里的东西弄到城里去,现在是想办法把城里的人吸引到村里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城乡融合的闭环。”
李君长期关注用水问题,皆因他生活在乡村,深知水的重要性。“让全镇一万多名居民吃上健康、足量的水”,是去年最让他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
过去,当地许多村民通过一家一户打水井的方式来解决用水问题。“水井受季节影响大,冬季是枯水期,平时用用还可以,一到过年,用水量不足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没有经过专业处理的水钙化程度较高,长期饮用不利于身体健康。”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君提出了加大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支持力度的建议,约一个月后就收到了相关部门的反馈。随后,经过多部门的联动协调,以及村民代表们的努力,苍溪县白驿自来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
此后,他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如果在枯水期时遇到人流量增加,用水矛盾就会凸显,“比如春节期间,就有村民反映家中缺水”。李君意识到,随着城乡融合的推进,未来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来到乡村度假、消费,人们对农村供水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为此,他建议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加大乡镇供水的投入,让乡镇用水管网向村一级覆盖,从而进一步带动城乡融合发展。
李君。
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各地正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成绩斐然。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唐冬生告诉南都记者,佛山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从全国范围来看,佛山的产业转型起步较早,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有5741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了数字化转型,占比57.99%,在降本增效提质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唐冬生向南都记者谈到,广东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对外开放的优势,一些大型企业可以考虑在全球布局科创“飞地”,在科技创新资源较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企业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把当地的科创资源和人才资源为己所用。
唐冬生。
过去一年里,唐冬生聚焦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话题,调研足迹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先后深入130余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走访和交流。
在调研过程中,唐冬生不断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形成提案,深刻感受到企业家对做强制造业的信心,也越来越坚定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数字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来自传统产业的企业想要实现转型升级,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
为此,唐冬生建议,政府部门要支持和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带头推进数字化转型,加速形成集群化的转型模式,调动产业链上下游相互配合、深度互联,带动中小企业踊跃融入数字化转型潮流,加快以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典亮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何嘉慧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张倩寒
专题编辑:刘兰兰
编辑:刘兰兰,向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