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视频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帮助一名自称要去深圳北站的老人的经历,迅速引发关注。令人意外的是,在多个平台的15万多条留言中,很多网友述说自己曾碰到过同一名老人,老人也是同样声称去深圳北站但没钱买票,以此来博取路人同情索取钱财。3月11日晚,“深圳龙岗公安”官微发布通报称,58岁男子王某多次以无钱坐车或吃饭为由博取同情,骗取小额资助,目前已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街头骗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最初是自称没钱吃饭,饿得受不了,但坚决只要钱,不要食物。后来演变成了买车票。还有些有道具,骑行者模样的人,坐在路边,身边放着一辆自行车,声称钱包和行李都丢了,需要借钱吃饭。这些骗局,一般来说,都是骗个几十、百把块,受骗者一般也不会太计较,骗了就骗了。
真正有意思的是骗局背后的问题。
诈骗套路司空见惯,但却一次次让人上当,这反映了传播的不对等性。因为不同的文化、阅读范围、生活习惯甚至偶然性等因素,人接收到的社会传播差异非常大。有些事,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经常看到的新闻,甚至是重复很多次的骗局,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闻所未闻。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古老的骗局才能历久弥新,一直能骗到人。
重新获得“附近”,是一种对抗骗局乃至恶意的办法。
人类学者项飙曾提出过“附近”这个概念。简单来说,“附近”就是以自己为原点的最初五百米,而这五百米可以说就是现代社会对个体产生具体作用的场域。现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附近”的消失。打个比方,你叫不出你对面邻居的名字,也说不出你周遭的500米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导致这种“附近”消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附近”的功能性被互联网取代。听到各种新闻、八卦不再是邻里间的流短蜚长,而是新闻App、评论区。购物小店也被综合性超市取代,进而被网上购物替代。于是,个体之间重新连接的中间成本变得很高,个体以一座座孤岛的形式生存下去。
不过,这种论断过于悲观,也过于简单。网络弱化了一些关系,但也强化了另一种“附近”。短视频的评论区,就形成了一种新的“附近”。人们再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信息流动更加流畅——然后,就识别出这个骗子。这是一种新时代的流短蜚长,也是一种新技术下的新邻里。现在一些城市建立了儿童走失的报警机制,可以以地域范围进行警示。即便没有这种警示,当有小孩走失,一个地方的社交媒体、朋友圈也会迅速出现很多这样的帖子。这就是这种附近性在网络时代的重新构建。
其实,被骗的人虽多,但某种程度上也是暖心的。无论如何,这也证明深圳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以最大的善意对陌生人伸出援手。最令人扎心的其实是,有人问,如果因为善良而被骗,你还会继续善良吗?
一个人被骗,会让他对行善产生怀疑,很多人会选择拒绝再次相信,下一次冷漠地走过求助的人。这无可厚非。但我想说的是,不要让它成为你冷漠的理由。很多时候,人行善,是为了满足自己。人都生活在某种文化中,所有文化都强调人行善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这种利他动机在进化中就嵌入了基因。所以,人行善是出于同理心,也是出于实现自我、获得一种崇高感的需求。既然人是为了自己而行善,那么,大可少在乎一些结果,多关注自己内在的初心。 □ 刘远举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