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上的AI“复活”亲人广告。
AI技术让与已逝亲人“再见一面”的愿望成了可能。南都调查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有不少做AI“复活”生意的商家,商品标价从几元、几十元到上百元乃至数千元。但外界对这种生意褒贬不一,“纵使模仿得再像,也不爱我。”一位利用“AI”复活父亲的女孩坦言,业内人士也分析指出,基于目前的技术条件,其与老照片修复的性质相似,只是加入了更多互动和个性元素,“复活”的亲人也并不包含其生前的记忆,只是一个能互动的“木偶”,还不大可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永生。
新事物总有着特别的吸引力,AI“复活”亲人无疑很有新意。但抛开AI这种时尚的技术,更有必要讨论的是,它能满足何种需求,是不是真的能带来好的体验。
AI“复活”亲人显然针对的是部分特殊群体,尤其是亲人去世早,生前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的情况,AI“复活”亲人能满足生者的需求。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并不是什么颠覆性技术,就是通过技术想象的方式呈现亲人的形象。至于到底能产生怎样的效果,现在很难给出评价,不过,以个人的判断,我并不看好这种技术,原因无他,人的记忆和情感是纯粹私人的领域,非常特殊,维系太多主观的感受。有的时候,反而是越旧、越缺乏技术含量的物件,更能寄托我们的情感。
技术带来的这种体验并不稳定,做得好能让人触目伤怀,勾起对亲人的思念,做得不好就会不伦不类,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有人说“复活”的亲人只是一个能互动的木偶,相信很多人对此会有共鸣。
就像我们看老照片,总是会产生复杂的情感,黑白照片带来的观感其实并不是很好,所呈现的内容与眼下的生活显得格格不入,然而我们对这样的影像资料还是非常珍惜,不仅是因为缺乏更好的呈现技术,更因为黑白照片所承载的内容更真实。相对而言,过于精致的技术会美化很多记忆,反而会让人产生不真实感,AI“复活”亲人所呈现的可能更像是一个数字人,而不是一个有记忆有情感的亲人。当故人脱离了在世时的生活环境,那么,所呈现的形象可能与生人的记忆有出入,结果就是过犹不及,反而很难被接受。
就像照相机刚问世的时候,因为太具有颠覆性,加上很少人掌握拍摄技术,也很少人有照相机,于是这项技术显得特别宝贵。AI“复活”亲人这种技术现在也让人很有新鲜感,甚至同样收获了不少好评,不过,有点不同的是,拍照首先是记录,其次才是创作,从技术特点来看,如果没有得到好的作品,我们可以重新拍。而AI“复活”亲人则创作的成分居多,显得不那么容易。每个人对亲人的记忆都是独特的,要让这种记忆或情感以技术的方式呈现,并且要得到很好的体验,显然会面临很多难题。即便是技术能做到,也显得性价比不高。
从长远来看,这种技术肯定会逐步优化,就像照相机逐渐普及,今后AI“复活”亲人势必会成为一种廉价、门槛很低的技术。不过,普通消费者未必会有很大的需求,也很难以低成本的方式满足那些个性化的需求。这类技术在文化产业可能发挥空间较大,比如对历史资料的修复、还原,因为有着相对丰富的素材,创作空间相对较大,而一旦成为一种产业行为,所投入的资源会多很多,技术加工产生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文l王垚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