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至15日,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在广州举办。此次竞赛由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联合举办,是广东民政领域首次集中举办的多赛项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设置有养老护理员、遗体火化师、公墓管理员、假肢装配工、矫形器装配工5个赛项。
本次竞赛共有来自全省21个地市的共计189名选手参与,他们在两天多时间里,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操技能,在各自的赛项中展开激烈角逐。
开幕式现场。广东省民政厅供图
民政技能人才队伍年轻化
95后女生见证殡葬认知转变
记者注意到,参赛选手中有很多年轻面孔,包括“95后”和“00后”,且不乏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在养老护理赛项60名选手中,最年轻的22岁,平均年龄34岁;殡葬赛项100名选手中,最年轻的也是22岁,平均年龄35岁;残疾人技能赛项29名选手中,最年轻的27岁,平均年龄42岁。这些选手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表现出色,体现了广东民政技能人才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95后女生杨江萍是本次公墓管理员赛项的一名参赛选手,她需要在实操考核中,根据出题场景所设定的情境,妥善处理逝者骨灰保存期间遇到的意外状况,并安抚家属情绪。“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场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情况。”自从大学毕业后,杨江萍来到广州投身殡葬行业已有6年。如果没有看到她在赛场上的专业操作和冷静表现,很难相信这位身形瘦小的女生已在行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杨江萍在竞赛实操现场。
杨江萍告诉记者,与传统服务业不同,殡葬行业有很多忌禁的话术,“像是‘您好’‘欢迎光临’都是不能说的。”安抚逝者家属的情绪、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慰藉,是一名公墓管理员应有的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入行至今,杨江萍感觉到社会各界对于殡葬行业的认知和态度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职业生涯初期,她常常对提及自己的职业感到有所顾忌,甚至在面对新朋友询问时,她选择以“做房地产的”作为回应。但渐渐地,杨江萍意识到如果自己都无法正视这份职业,又怎能将其做好呢?于是她开始大方地介绍自己:“我在公墓上班,你们可以叫我‘最美守墓人’”。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她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和尊重,也反映出以年轻一代为主体的社会层面,对殡葬行业认知的积极转变。
三部门携手合办省级竞赛
为民政业者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在遗体火化师赛项中,来自东莞的92年小伙阿川在多位裁判面前,有条不紊地演示了设备检查、规范操作以及仪式主持等工作流程。“干我们这一行,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是不被允许的,这也是对逝者家属负责。”阿川强调,火化设备的构造独特且整体性强,这就要求操作者必须具备涵盖电工、机械乃至环保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他的职责就是严格进行设备检查,以确保工作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差池。
阿川在演示检查设备的流程。
虽已在殡葬行业工作10年,但阿川转到火化岗位只有两年时间。他坦言,参与此次竞赛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够认识省内很多有能力、有水平的师傅,汲取他们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他也希望借助这次全省范围的民政行业职业技能比赛,让公众更加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消除对殡葬行业的误解和偏见。
广东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二级调研员李志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竞赛,提升社会对殡葬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以及提高殡葬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广东省民政事业的发展。李志华称,当前社会背景下,民生保障工作的作用日益凸显,接下来,广东省将在政策层面做得更加完善,通过竞赛选拔和宣传推广,鼓励社会各界,包括学校和服务机构,更多地参与到民生保障工作中,为全省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两天多的激烈角逐,各赛项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选手103名,以及组织奖、突出贡献单位、优秀教练、优秀裁判、优秀工作者奖项若干。部分获得省级选拔赛名次的优秀选手,按照《广东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规定,经核准后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获奖选手按规定进行技能等级晋升。选拔出的部分优胜选手,集训后将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大赛。
此次由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三部门联合举办的竞赛,既为民政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和交流平台,加速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又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通过竞赛,提升了全省民政行业的学习热情和技能水平,更增强了养老护理、殡葬和残疾人技能行业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 魏志鑫 实习生 林植熙
通讯员 莫冠婷 张晏林
编辑:魏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