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向水而兴,全市首提“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4-03-19 17:14

作为广州唯一被珠江环绕的“岛区”,海珠因水而生,向水而兴。随着前航道发展的日益成熟,后航道沿线的发展也逐渐成为海珠区乃至广州市的重要议题。这片蕴藏着无限潜力的滨水区域,未来要如何规划与建设?

3月18日,海珠区后航道沿线产业发展主题推介会在广州之窗举行。会上重磅发布了《海珠区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产业发展策划》(下称《产业策划》)。海珠区瞄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聚焦柔性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市率先提出要打造“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着力构建后航道“4+6”服务型制造产业体系,建设“一心两翼四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通过提升改造制造业这一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新兴产业,推动海珠后航道沿线提升发展能级,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平台。

图片

海珠区后航道沿线产业发展主题推介会在广州之窗举行。

1

打造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

向“制造+服务”转型

海珠后航道地处广州都市核心区、“一带三轴”汇聚地,可以共享中央活力区和广佛高新技术园区双向红利,是引领广州都市圈技术应用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的活力区。从数据上看,珠江后航道全长28公里,海珠段长约11.8公里,海珠段后航道占整个珠江后航道的42.14%。

图片

相比以往的空间功能规划,此次规划最大亮点是新规划了“后航道服务性制造创新带”。

在广东省坚持制造业当家、广州深化“制造业立市”和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海珠在全市首提建设“服务型制造创新带”的产业发展目标,这既是对省、市顶层设计的创新落地,亦是对自身禀赋的谋而后定。

何为“服务型制造”?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发布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从生产性制造为主转为“制造+服务”。即传统的制造企业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进而延伸和提升企业产品价值链。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实现价值跃升、推动优质资源配置均有重要意义。

在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看来,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其核心产出是具备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组合”。

“比如说汽车制造在设计、电子、各种服务方面的投入增加,所以汽车卖的更贵了,附加值更高,实现了价值链的跃升。还包括产出当中,制造业能够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定制化生产,这就是服务输出的增加。这两块是典型的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举例解释服务型制造。

2

抢抓发展机遇

填补广州“服务型制造”产业部署空白

海珠区后航道发展“服务型制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产业发展方向。从政策机遇来看,自2020年以来,国家和广东省都在陆续出台政策,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广州已经获评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需要打造一个广州自己的高端产业服务平台,但目前广州各区普遍没有部署“服务型制造”产业。

再看产业基础,海珠区后航道沿线这一区域,服务型制造产业基础良好,拥有汇美时尚、超境汽车、树根互联、鼎汉技术、牧今科技等一批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和工业设计类标杆企业。

德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白天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9年公司落户海尚明珠智慧园,与后航道结缘,看重的就是后航道拥有厚重的工业基因,和地处广州都市核心区特有的区位、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有助于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工业上楼”。

“海珠后航道形成了‘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配套企业+创新人才’集聚共生的湾区级服务型制造创新产业生态,是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的理想之地,有条件打造成为以‘产品定制服务、智改数转赋能、数字运营管理’为核心功能的服务型制造创新引擎。”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评价道。

图片

从珠江后航道鸟瞰海珠区后航道服务性制造创新带,画面中最显眼的建筑是正处建设中的广州之窗。

3

构建“4+6”服务型制造产业体系

建设“一心两翼四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

“海珠规划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重点打造柔性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做强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而都市工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恰是海珠过去一年领跑增长的两个领域。”毛艳华表示,这是该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探索。

面向未来,海珠区着力构建后航道“4+6”服务型制造产业体系,建设“一心两翼四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

关于“4+6”服务型制造产业体系,指的是后航道将重点聚焦纺织服装、医药健康、智能终端、精密设备4大柔性智能制造产业和绿色智能建筑、智能制造升级服务、工业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运营管理6类生产性服务业。

在构建产业空间格局方面,海珠区着力打造“一心两翼四组团”的全新布局。“一心”为沥滘生产服务中心,“两翼”分别为西部产城融合之翼、东部生态创新之翼,“四组团”从西至东依次为广纸产城融合运营组团、石溪智能制造价值组团、沥滘专业服务门户组团和小洲生态创芯制造组团。

而对于每个组团的产业定位,海珠区也给出了清晰的答案:沥滘专业服务门户组团构建面向本土内生企业的“CBD专业服务极核和生产性服务中心”;广纸产城融合运营组团打造为“产城融合示范·数字服务枢纽”;石溪智能智造价值组团打造为“产业升级引擎·智能智造聚核”;湿地生态创芯制造组团则打造为“创芯生态硅谷·轻型制造雨林”。

4

最高奖励千万元

整合扶持措施,吸引企业落户

与《产业策划》同步出台的还有“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真心诚意”的招商指南。

据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局长陈宇介绍,通过整合支持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发展的若干措施,对都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企业经营发展给予大力度的扶持鼓励。

比如,对已落户的符合条件的在地都市工业企业,每年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服务型制造新项目落户,对符合条件的新落户企业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新型研发机构、产业互联网平台分别最高可获得180万元和500万元的奖励;打造产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园区,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

“作为率先打响头炮的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功能完善、设施健全、环境优化,建设海珠后航道新发展平台,锚定新质生产力蓄势充能,在2024年,力争全区服务型制造企业实现营收超430亿元,为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陈宇表示。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新媒体协作 叶黄丽 南都记者 代国辉

图片:海珠区供图

编辑:代国辉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