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几点能够入睡?如果回答是23:00之前,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已经击败了大多数人。如果你从未遭遇过失眠困扰,那你就是“人中龙凤”。
2024年3月21日是第24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人人共享”。近日,中国睡眠研究会等公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显示,居民整体睡眠质量欠佳,近1/3的人群睡眠时长不足,22%的人群睡眠质量较差,“00后”入睡困难,70后夜醒频繁……
《白皮书》自今年2月启动,基于超1万名的研究用户,主要人群包括学生、上班族、退休职工等人群。调查显示,国人平均睡眠时长6.75小时,59%的人存在失眠症状。
整体睡眠质量欠佳 夜间仅睡6.75小时
《白皮书》显示,居民平均在零点后入睡,夜间睡眠时长普遍偏短,只有6.75小时。平均夜间清醒次数不多,为1.4次。居民总体睡眠得分为75分,睡眠质量欠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夜间睡眠时长来看,只有27%的人群睡眠时长在8小时以上,45%的睡眠时长为6-8小时,28%小于6小时。从夜间睡眠得分来看,有36%的人群在80分以上,64%的人群睡眠质量欠佳(<80分),其中睡眠质量较差(<70分)的人群占比22%。
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睡眠困扰,易醒/早醒、入睡困难、夜间如厕是最主要的睡眠困扰,64%的人群睡眠困扰频次小于1次/周,27%的人群达到1-2次/周,更有3%的人群达到3次以上/周。此外,咳嗽/鼾声高、做噩梦、呼吸不畅、疼痛不适等也是睡眠困扰的原因。
饮酒频次越高 睡眠质量越低
53%的人群处于睡眠呼吸暂停风险偏高的状态,睡眠呼吸暂停风险偏高人群夜间睡眠时长显著偏短,比低风险人群每日平均少睡43分钟。《白皮书》提示,90后和00后的人群中,睡眠呼吸暂停高风险的比例约有33%,低风险比例为67%。
睡眠呼吸暂停高风险比例最多的是70前,比例为85%,70后、80后分别有74%、61%。
频繁饮酒人群睡眠时长短,睡眠质量较低。饮酒人群比不饮酒人群平均每晚少睡27分钟。饮酒频次越高,睡眠质量越低,每周饮酒大于7次的人群比从不饮酒人群,睡眠得分低4分。
体形过胖也会影响睡眠质量。《白皮书》显示,随着BMI的增大,睡眠得分大于80分的人群比例逐渐减少。当BMI≥28时,只有21%的人群睡眠得分大于80分。
年轻人成熬夜主力 大学生沉迷刷手机
《白皮书》显示,不同代面临着不同的睡眠困扰。
入睡困难成为00后、90后、80后最大的睡眠困扰,比例分别有22%、26%、20%,第二大困扰因素则是夜醒/早醒,比例分别为17%、18%、19%。70后最大的睡眠困扰则是夜醒/早醒,有20%的人群面临这一困扰,入睡困难和夜间如厕并列排第二位,均为17%。70前则是夜间如厕、夜醒/早醒并列排第一位,均为21%,14%的人群存在入睡困难问题,平均每晚清醒2次,睡眠质量偏低。“要关注退休人群的睡眠质量问题。”黄志力说道。
从入睡时间来看,仅有29%的人群在23点前入睡,47%的人群在零点后入睡,13%的人群在凌晨2点后入睡。00后平均入睡时间为00:33,70前入睡时间为23:02。
年轻人成为熬夜主力。大学生非工作日的入睡、觉醒时间会比上班族更晚,手机日使用时长偏高,熬夜严重。5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且有51%的人在零点后入睡,更有19%的人入睡超过凌晨两点。“要重视大学生群体的睡眠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黄志力副理事长说道。
上班族群体在非工作日夜间睡眠往往更充足,比工作日平均多33分钟入睡、觉醒时间也会比工作日晚一点。黄志力强调,应加强睡眠科普教育,培养健康睡眠习惯。
热爱运动的人群(月运动频次≥10次)偏向于早睡早起,平均23:56入睡,7:26觉醒,比月运动频次≤3次的人群的夜间睡眠时长少将近14分钟。
职业涉互联网越深,睡得越少
19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指出,2023年居民睡眠时长与上年持平,但主观睡眠质量更差。“睡眠时长长不代表睡眠质量高。虽然被调查者2023年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与2022年持平,但被调查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却变差了。”
相比2021年和2022年,2023年被调查者在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等上的得分均较高,说明被调查者的主观睡眠质量更差、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入睡、睡眠紊乱程度更高、更多地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更受影响。
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
报告还指出,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
报告显示,通过对睡眠质量、手机成瘾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睡眠质量与手机成瘾及其4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睡眠质量的7个维度与手机成瘾及其4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睡眠质量,需要降低居民的手机成瘾程度。
31-45岁高互联网涉入群体睡眠质量较差
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到8400万人。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工作中涉及或需要使用数字技术的互联网数字工作者规模更为庞大、职业类型更为多样、就业形态更为灵活。
报告对互联网数字工作者的睡眠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涉入互联网程度越深的职业,睡眠时长越短,低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睡眠时长显著长于其他组,高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睡眠时长显著短于其他组。
整体来看,不同程度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的比例均低于50%。对睡眠时长的分析结果发现,低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显著长于中、高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随着职业互联网涉入程度的加深,长时间睡眠(10小时及以上)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报告分析,结合基于年龄的进一步分类研究结果来看,处于31到45岁、正值事业黄金期的高互联网涉入群体的睡眠质量较差,工作产生的情绪压力,导致其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
该报告由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知萌咨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
同样睡8个小时,为什么我还是困得不行?
“人一天到底睡多久最好?”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睡眠话题里最高频的问题了。答案是:因人而异。
不同年龄每天所需睡眠时间不同
《美国睡眠医学会》为了回答“人类睡眠时间”的问题,曾经专门组织了一个睡眠专家小组,最终给不同年龄段所需睡眠时间划了一个范围。婴幼儿所需的睡眠时间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所需的睡眠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一直到18岁以后,变化才慢慢趋于稳定。不同年龄段,睡眠需求可以变化。
要提醒的是,3 个月以下宝宝这个年龄组的睡眠需求差异非常大,宝宝们少则 11 小时,多则 19 小时。所以宝妈们不要去小区里和其他孩子比睡觉时间然后回来折腾宝宝。
成年人每天要睡7小时以上吗?
每天 7 小时以上的睡眠的确是多数成年人需要的,这里的多数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均数”。
在睡眠时间统计图表上,除了中间的 7 小时外,还有部分数据是分布在两端的。最左端是“短睡眠者”,他们不需要睡那么多,睡 6 个小时或者 5 个小时就够了;最右端是“长睡眠者”,他们常常需要睡 9 小时甚至 10 小时以上才能保证白天的精神状态(对成年人来说)。
很多时候,长睡眠者的模式从童年就开始了,然后一直持续到成年。部分研究迹象表明,他们也和遗传基因有关。
不管怎样,多数成年人的睡眠需求是 7 小时左右,但这不是标准答案,作为个体来说,你不能只根据这个数字来衡量自己是否睡得好。
“分期付款”补觉有用吗?
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剥夺你我的夜间睡眠。如果晚上实在是没睡够,可以采取补觉的方式让自己“回点血”。不过,补觉需要点技巧,一次不能补太狠,否则,容易影响当天晚上的睡眠,也容易打乱整体的睡眠节律。
最推荐的补觉方式是4个字:“分期付款”。比如,工作日晚上睡不够,那么在白天的中午时段,小睡20分钟。遇到节假日,早上多睡一会,不超过平时起床的1小时,中午可以再小睡20分钟,晚上累了早点安排自己睡觉。
中国医学科学院广安门中医院心理(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刘艳骄称,白天睡眠状态下,人体内促进觉醒、工作激情的物质一直在分泌,晚上熬夜后第二天白天不要进入一个睡眠周期,可以午后短暂小憩40-45分钟,对恢复前一晚熬夜带来的影响更有帮助。
饮酒能够助眠吗?
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高翔教授称,研究发现,喝酒越多,综合睡眠质量越差,呈现剂量-反应关系。饮酒能帮助人快速入睡,然而睡眠很复杂,不仅仅是入睡,还有睡眠期间的质量以及醒来后的状态等,饮酒会造成整晚睡眠时间的片段化,易醒且易做噩梦。
2018年8月《柳叶刀》刊登的一项涉及全球2800万人的研究指出,饮酒没有“安全值”,只要喝了就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建议滴酒不沾。长期饮酒会引起身体对酒精产生依赖性,进一步加剧睡眠问题。因此,通过喝酒来帮助入睡是万万不可取的。
睡不好,忍忍就能好吗?
有些年轻人认为失眠、睡眠不足等问题只是暂时的,也没把失眠当一回事,觉得忍忍就好了。如果失眠的情况每周出现3次及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了3个月,就可以诊断为失眠障碍。长期的睡眠问题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关注自己的睡眠状况,及时调整作息时间,改善睡眠环境,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提醒:
医学如何定义失眠?
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30分钟);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6.5小时);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引起的日间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
如何拥有健康的睡眠?
拥有健康的睡眠,可以从树立正确的睡眠观念,遵循科学的作息规律开始。
●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睡眠计划。例如可以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避免超过半个小时的午睡。按时上床,按时起床,躺在床上20分钟不能入睡就应起床,无论多晚睡觉,早晨必须按时起床。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每晚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帮助调整生物钟,使身体逐渐适应一种固定的睡眠模式。
●晚餐可以清淡饮食为基本原则,不宜饮用茶、咖啡和功能性饮料等。可通过喝热牛奶、热水泡脚或倾听舒缓音乐等方式促进睡眠。
●创造安静且舒适的夜间睡眠条件。比如卧室不要放置钟表,避免夜间睡不着时,钟表的滴答声引起心烦焦虑。对光线较为敏感的可拉上遮光窗帘等。
整合:黄亚岚
来源:南方+、科普中国、新京报、中国新闻网、中国睡眠研究会
编辑:黄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