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中国平安在香港、上海两地举办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平安集团高管回应市场关心热点问题。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跟往年平安管理层谈增长的关键词有所微妙变化,今年更多触及的话题是稳信心。那么,平安一众高管如何让市场和公众吃下“定心丸”?
昨晚,中国平安刚发布了2023年度业绩报告,总体增长乏力,多个指标下滑,但是核心业务依然表现不俗。2023年,平安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137.89亿元,同比增长3.8%;平安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179.89亿元,同比下降19.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6.65亿元,同比下降22.8%。基本每股营运收益6.66元,同比下降20.9%。
不过,寿险及健康险、财产保险以及银行三项核心业务合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409.13亿元,微跌2.8%,“抗压”表现较好。其新业务价值增长表现也较为“亮眼”,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可比口径下新业务价值增长36.2%,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89.5%。
实际上,资本市场也是“信心”的晴雨表。记者看到,截至3月22日下午收盘,中国平安A股报40.56元,下跌3.50%,港股5.77%,跌幅均比中午有所收窄。
对于资本市场表现,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表示,公司PB(市净率)与PE(市盈率)确实很低,但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股价终归要回归到与价值一致的位置,所以我们很有信心。他强调,中国平安的核心主业很稳健,同时我们又处在一个好的行业,我们的战略综合金融和医疗健康,都有远大的前景。
而针对一些利润指标同比下滑的疑问,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认为,相关指标已经筑底,管理层对未来三年中国平安实现高质量增长充满信心。付欣分析,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过去的震荡调整,资本市场下跌的趋势已经筑底。从公司内部信用风险来看,银行零售及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相关前瞻性指标也已经完成筑底。此外,中国平安过去坚持审慎的拨备策略,公司资产负债表也已筑底。基于以上因素,公司有信心在未来三年实现高质量增长。
对于未来发展路径,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认为,看公司的发展要看未来的几方面优势,中国平安的战略是清晰的,主营业务也保持稳健,执行力方面足够优秀,因此对未来业务发展充满信心。
据记者观察,现金分红也成为平安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姿态。年报显示,平安拟派发2023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1.50元,全年股息为每股现金2.43元,同比增长0.4%;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计算的现金分红比例为37.3%,分红总额连续12年增长。
“尽管盈利节奏放缓,公司注重股东回报,现金分红水平保持增长,凸显对长远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年报致辞上如是表示。
“平安之责重万钧。”马明哲在年报致辞上坦言,国内经济运行及消费增长仍然面临挑战,资本市场波动显著,信用风险上扬,房地产行业风险仍在化解。在他看来,面对外部市场压力、内部经营挑战等诸多不利因素,平安在经营业绩上依然“表现稳健、充满韧性”。
他进一步阐释,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个人财富累积、社会老龄化加快,国人对财富保值增值、健康长寿与品质养老的需求日趋旺盛。但金融、健康、养老三大行业,均面临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供需失衡、标准缺失、服务参差不齐等挑战之间的矛盾。
“未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将是能够有效解决行业挑战、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人民向往的企业。”马明哲称,平安已经形成了清晰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积聚商业模式、客户规模等五大优势,必将在未来十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实际上,马明哲对于这份“有得有失”的成绩单也许早有预感。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早在去年3月的中国平安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马明哲曾罕见发声:平安过去20年保持了20%的业务利润持续增长,未来要保持20%不大可能,但双位数增长是可以的,是可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不是大起大落。而在今年初,他亲自担任起集团战略发展中心主任一职,被认为是“最牛部门总”,也引发了外界对这家明星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战略的诸多猜想。
作为中国金融“巨无霸”,中国平安未来还能否重返双位数增长,股价能否重回升势,筑牢赛道壁垒和护城河,依然值得期许。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编辑:卢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财聚焦| 2024,金融行业财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