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团旅游的时候你和同行旅客比过价格吗?
前不久一位女游客怒斥旅行平台“割韭菜”的视频在各大网站频频发酵。女游客描述自己去云南旅游,最先报了一个泸沽湖两天一夜游的旅行团,她的价格是910元每人。在行程中发现别人报团是810元,差一百块她觉得还可以忍受。
然而,接下来她又报了一个人均约1700元的香格里拉4天3晚的团,价格却与同团的一个人相差近一千块!女游客的描述中表示,这两款线上产品玩的项目都一样,行程日期安排可能稍有差异,她报名的这家平台简直把她当“怨种”。
看似一样的团
真的一模一样吗?
记者将视频中有产品页面的图片截下来试图进行对比,看看是不是类似的产品价格真的有那么大差距?却发现有的图只发了付款页面,没有显示产品明细,有的图打码过多,看不清上面显示的具体细节。仅凭简单的描述,不足以说明她报的团和同行游客报的团,在吃住行游购娱方方面面,是完全相同的产品。
某旅行社合同中部分行程明细
拿上面的案例来讲,如果两个香格里拉团行程天数都是4天3晚,其中包含的景点一模一样,乘坐的大巴一样,导游一样,那只能说明门票费用相似、接驳交通及导游服务费一样。4天的行程中包含了3个晚上的住宿,4星级的酒店和无星级的旅馆一晚上的价格就能相差几百,在旺季更是会差出大几千元,3晚住宿标准的差距确实会达到上千块钱。
记者了解到,游客报名的旅行团,地接服务大多是目的地的旅行社提供。有时会出现一家平台收不齐客人,需要多家拼团由同一个地接社提供服务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一个团里会出现不同渠道报名参团的客人,在重叠相似的旅行途中发生比价的现象。游客们在一起往往会比较景点安排、导游、是否进购物店等环节,而忽视价格分量占比较大的大交通(机票航班、火车票)酒店等级品牌、用餐标准等,而这些才是价格差距的主要因素。
记者也探访了多家旅行社了解到,有些平台喜欢售卖价格低廉的产品吸引流量。虽然在产品中标明“无购物”“纯玩”的字眼,但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标准的产品,消费者要提防低价团中含有“擦边购物”:例如途中看似是特色体验的唐卡制作、制茶体验,实际上是推销。旅行社不可能做亏本买卖,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产品一定有赚回本的“秘诀”。
一模一样的团
价差能要回来吗?
也有客人表示,自己仔细对比了行程中的各项环节,一模一样的团价格也存在差异。确实,同一家旅行社的同一款产品,为了获客会将产品分销到不同的平台售卖。这就好比电商市场中,谁家给的机制更优拿到的价格优惠力度更大,或者平台自身有活动会发满减券补贴用户等现象。
那有消费者想问,价格差是否能问旅行社要回来呢?记者在网上找到多起类似案例,得到的答案是旅行社不退回差价并无过错。某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的解释是:如今是市场经济,旅行社的服务价格属于市场调节价,旅行社可以根据经营状况确定服务价格,旅游者报名的价格受旅游淡旺季、报名先后及报名的旅行社所决定,旅游产品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旅游者选择时也要擦亮眼睛。
当然,但即便如此,旅行社、旅行平台也不宜将各地区、各渠道的定价相差过于悬殊,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投诉。
与普通快消品不同,旅游花费动辄上千,游客发现自己花的比人多,心里不平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旅行社销售中明码标价没有欺诈和强迫消费行为,旅游者是无权要求退还差价的。因此,游客在签订旅游合同前应该仔细看好方方面面的细节,不懂的立马联系客服询问清楚,要提前对目的地有所了解,进而能更好地货比三家,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线路安排。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
编辑:许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