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故宫是怎么“修文物”的吗?听说过“回潮平整”技艺吗?近期,深圳技术大学两位学生在故宫与“国宝”为伴,解锁了一段极具“中国风”的交流、学习经历。当别人在故宫“修文物”的时候,他们在故宫协助文保专家“写标准”。
2024年初,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2021级学生李昊、梁锦聪走进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标准化研究所,参与到文物保护修复标准化相关工作中。两周的时间里,他们向故宫标准化研究所的老师们和文保科技部书画修复非遗技艺传承人、织绣文物修复师“取经”,学习文物保护修复知识,参与到标准化的相关工作中。
协助对现行标准进行梳理
从多维度进行标准检索与探究
用李昊和梁锦聪的话来说,这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能够近距离倾听“国宝”的声音,目睹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并为文物保护、我国文化遗产传承贡献一份力量,他们感到很满足。“只有当你走进修复室,才能了解到一件件充满‘病害’的文物变成展柜里肌体健康的文物展示品,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和多少精力。”
李昊和梁锦聪参观了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书画修复室、织绣修复室等地。古字画装裱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建华向他们展示了古书画装杆等技艺,分享了自己对于书画文物修复领域标准化工作的看法和经验。
在徐建华老师和其传承者的耐心指导下,两名同学对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了整理归纳,参考吸纳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标准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故宫业务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及需求,兼顾后续持续完善的空间,以GB/T 13016-2009等标准为指导,以便利管理为目标,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对文物保护的初步了解,协助故宫文物保护标准化研究所对文物保护和非遗技艺类的现行标准进行了梳理,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维度进行了标准检索与探究。
参观织绣修复室时,老师讲解织绣文物的“回潮平整”操作,给两位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潮平整是织绣保护修复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以湿气来增加纺织品纤维含水量,从而更好地对织绣文物进行整形,以便后续修复。
李昊、梁锦聪在查询了织绣文物相关标准之后,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现行标准内容主要集中在预防性保护、文物出境、文物检测、文物修复、包装运输、展藏、档案记录、术语分类、标识编码、数字化等,其中预防性保护、文物检测类标准体系比较完善,而文物修复部分,技术多为口传心授,相关标准欠缺,有关文物数字化的内容则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通过与织绣组老师的沟通,以及对相关书籍、标准的查阅,他们整理了一份织绣文物修复标准的调研资料,并参与到织绣文物保护修复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的讨论中,向老师们学习专业知识。
期待培养应用型“标准化”人才
“文化传承需要‘00后’的力量”
李昊、梁锦聪这趟“故宫之行”,是在多方努力下共同推动的。
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在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故宫博物院的古建筑、馆藏文物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各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天出入故宫,与文物修复师们面对面交流,李昊和梁锦聪从一开始的紧张、无措,到佩服、不舍。
“正因为有文物修复师的存在,古老的文物才能在当代继续焕发活力。在文物修复技艺学习这一块,故宫实行的是师徒传承制,这就意味着修复技艺是一代代老师傅口头相授传下来的,传承靠的是人。”梁锦聪说,这段时间里他们了解到文物修复看重的不仅是创造性,而更重要的是耐心,“耐得住寂寞”是成为文物修复师的基本前提。
标准化工作,恰恰是在为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的传承储备基础力量。比如一些技巧性的修复工作,口头表达很难让人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术语,简洁明了的字义表达让更多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接受,并通过参考这些标准文本,使他们更快投入到工作中,这些工作也正是故宫博物院在做的。
文物的保护修复一代人是完不成的,需要一代代人去传承。幸运的是,李昊和梁锦聪在今天的故宫见到了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都在认真地跟着师傅学习,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两位同学均表示,希望能让更多的深技大学生参与到文物保护技术标准化的工作中,为文化传承而努力。
深技大质量和标准相关课程面向自动化、新材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专业学生开展,学生具有专业的技术能力、质量意识和标准化思维。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在文物保护及非遗传承等领域为我国培养更多既懂文物保护修复和非遗传承,又懂质量和标准的应用型标准化人才,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传承是一项需要静下心、沉住气去坚持的事业。李昊说:“作为‘质标’学子,我们可以运用学院老师们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来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贡献标准的力量。文化传承需要我们“00后”的力量,唯有薪火相传,方能生生不息。”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伍曼娜 通讯员 李昊 梁锦聪 陈国芬
编辑:伍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