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创新能力、人口结构等四大因素,影响人工智能治理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综合2024-03-29 18:33

3月28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举行“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分论坛。多位来自国际组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话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向善。

论坛上,首尔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Kyoung Mu Lee分享了对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看法。在他看来,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并非来自于它的巨大能量,而是因为不能完全把握人工智能实际运作方式,以及将来它会变成什么样子。面对这样一个新的事物,“我们能够控制它吗?或者它会控制我们发生什么样剧变呢?”

为避免AI失控,Kyoung Mu Lee呼吁,当前应该建立更加务实和有效的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机制。尤其需要思考用何种标准和监管规定来应对AI带来的影响,同时考虑到AI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各国应当加强在人工智能治理上的合作。

作为教育工作者,澳门大学校长、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永华尤其强调AI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不管是高校学生、社区居民,还是公务员和企业雇员,不同背景、行业和年龄的人都应该接受AI教育——了解AI是什么、它有何影响,以及需要考虑哪些道德与法律问题,以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谈及人工智能治理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马蒂亚斯·科曼更关注新技术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及其对教育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带来的挑战。他认为在人工智能引发的劳动力市场动荡中,一些人可能会失去就业机会,对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应对变化。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分享了最近的一项研究。在对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后,他发现创新能力、人口结构、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以及社会规范,是影响人工智能治理方向的四个主要因素。

具体而言,朱旭峰提到,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的能力,那么更倾向为AI投资创造相对友好的环境;但如果认为,本土AI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则会倾向建立更加严格的AI治理体系,以保护内部市场免受外部的竞争冲击。

此外,由于人工智能理论上可以替代部分劳动力,因而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工智能治理方向。朱旭峰举例,在拥有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印度,可能并不担心AI带来的饭碗冲击;但在像日本这样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则会更多考量通过机器人等技术替代劳动力,或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等。

至于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朱旭峰提到好莱坞罢工事件,这是劳动者作出的一次反抗。据南都记者了解,去年好莱坞面临63年来首次全行业范围停摆,美国编剧工会和演员工会先后宣布罢工,向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AMPTP)发起抗议。除了不满收入报酬外,双方矛盾争议点亦指向人工智能的使用,美国演员和编剧们担心AI抢饭碗。一直到2023年11月,这场持续118天的罢工活动才随着劳资双方达成协议而宣告结束。

在社会规范上,朱旭峰说,如果一个国家更关注隐私保护和道德规范,那就会建立更加严格的AI治理机制。

在他看来,应当理性地观察不同国家AI治理行为和作出决策的过程,这些不同也为全球AI治理的统一性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在推动AI全球治理上,需要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以帮助达成政策标准的统一。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黄莉玲 发自海南博鳌

编辑:李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现场直击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李玲3.44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