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圳经济大区,福田区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2025年GDP达6600亿元左右,人均GDP超40万元、地均GDP达84亿元/平方公里,世界级湾区现代化产业引领区将基本成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价值高地。
过去一年,福田区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社会新需求为切入点,放眼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域发力。2024年,福田将聚焦河套发展大局,打造新质生产力发源地。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量身打造国家级战略蓝图,赋予福田区规划建设河套合作区、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的战略使命,标志着福田区迈入“二次创业”新阶段。福田区八届三次党代会提出,把河套合作区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源地,带动全区培育催生新科技、新金融、新消费、新制造、新物流,再造高质量发展的“飞轮效应”。
《规划》落地后,福田区坚持“抓机遇、强平台”这一目标,举全区之力建设河套合作区,一揽子的新规定、新制度、新举措相继出台,不断释放更多政策利好,推动河套建设全面提档提速。过去一年,河套批量释放30万平方米优质科研空间,人员“白名单”“科汇通”试点等重大政策相继落地,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意法半导体全球封测创新中心等世界500强科创项目汇聚于此,平均每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38个高端科研项目落地。
迈向新的征程,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充分释放利好叠加带来的“化学反应”“撬动效应”推动原创性、战略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二次创业”的航标引领下,福田提出了建设河套五大实施路径。
一是紧密对接香港发展规划,建立深港协同规划、联合建设、共享成果的合作推进机制;二是推动口岸通道改造升级,批量释放科研空间,联动打造深港“半小时科研圈”、大湾区“一小时产业圈”;三是深化“五流四制”政策集成创新体系,制定资金、数据跨境流动政策,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四是加快构建“1+1+N”创新型资源布局,加快引进科研机构及企业团队;五是通过打造国际化公共配套服务平台,构建国际一流的科研及配套环境,推动河套加快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核心区。
此外,针对河套合作区2024年工作计划,福田区政府工作报告也给出了更具体的方向:
强化规划引领。聚焦“先导区、试验区、集聚区”三大定位,全面对照《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三年任务清单,加快推动出台深圳园区条例和空间、交通、科技创新等“1+N”规划。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国际化科技创新机制,加快落实海关监管办法、财税优惠、金融支持河套科技创新等政策,推动“白名单”“分线管理”,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港人港税”以及人员、物资、资金高效跨境取得突破。
强化园区开发建设。加快建设河套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成深港开放创新中心,供给优质产业空间30万平方米以上。提速皇岗口岸改造,加快协同创新区一期、国际人才社区、河套深港职工服务中心建设。
强化协同联动。推动深港协同开发机制高效运行,携手香港面向全球开展招商引才,引进重点科研机构及企业、青年初创团队30家以上。发挥深圳园区“平台”“通道”“基地”作用,落实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工作方案,积极强化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区域联动。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
编辑:张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