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建设,装置研究能力将大幅提升。
中国散裂中子源有着“超级显微镜”之称,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设施,本次“扩容”为大湾区未来科技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东莞作为项目所在地,直接受益。
首先从装置本身来说,截至目前,完成实验课题1500余项,助力大湾区高端制造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大众最为熟悉的是治疗癌症的新手段——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BNCT),就是由散裂中子源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技术转移转化而来。该装置目前已经在东莞市人民医院部署,今年将开展临床研究。
另外,这里还造就了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年轻的工程建设和科研队伍,不少青年科研人员已担任系统负责人,并学习深造,他们于东莞乃至大湾区而言相当珍贵。
散裂中子源到来后,科技引人,科技招商正在东莞兑现。过去十余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大湾区大学等重大科研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等院校相继落户松山湖科学城。
与此同时,松山湖科学城常年有超过50位院士专家和2000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去年,松山湖园区R&D投入强度达13.4%,稳居全国第一梯队。中国散裂中子源“磁吸效应”持续显现,创新要素不断集聚。
随着它们的到来和“长大”,东莞的创新显示度正在提高。目前大湾区初步形成了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三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集聚区,有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东莞从科创“地方队”迈入“国家队”,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如期开建,东莞必然要全力接住这一波“泼天富贵”。而服务好则是关键。东莞正不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全力加快项目建设,优化配套设施,提升周边环境,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让科学家们安心做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创新圈与产业圈交织,增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正是东莞与湾区其他城市错位竞争“新利器”,在“双万”新赛道越走越稳的“必杀技”。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摄像:南都记者 曾奕静 实习生 曹格格
编辑:曾奕静,梁锦弟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超级显微镜“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