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蔡旭回忆:华南师大创校校长林砺儒是我一家的恩人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4-04-04 18:57

2023年11月3日,正在欢庆建校90周年的华南师范大学,在校史文博馆西广场隆重举办了林砺儒先生铜像落成剪彩仪式。

铜像中的林砺儒先生,身穿笔挺西服,佩戴圆框眼镜,左手持着书本,右手轻抚衣襟,满怀教育的雄心壮志,仿佛正从课室出来,走向迎面而来的师生员工。

图片

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林砺儒先生铜像。

林砺儒先生(1889—1977),广东信宜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师范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他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之一,全人格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初中高中三三学制的创始人。他曾任多间大学校长,是华南师范大学1933年创校的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等。

读着报道,看到铜像的照片,我心中激动万分,除了崇敬与景仰之外,更有亲切与思念。很想早日前往瞻仰铜像丰采,寄托感恩之心。

林砺儒先生是我父亲的恩师,也是我全家的恩人呀。

图片

抗战之前在广州工作的林砺儒先生。

上世纪40年代初,林砺儒在广州任勷勤大学校长(一说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我父亲蔡英华在勷勤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据说是林校长两位最得意门生之一。林校长坚持民主进步,容纳进步思想,保护进步学生,而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压制,曾被撤销了校长职务。当局派来的校长被师生抵制,引发了学潮,把当局派来的校长赶走了,为此他遭到国民党当局进一步的逼迫。

1943年,林校长带着我父亲,满怀悲愤离开勷勤大学到了桂林,他出任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教务长。后来我父亲因我祖父病重,经一再电报催促,回到家乡广东电白,在霞洞大村先后担任电白师范学校教导主任、代理校长,电白三中首任校长,我就在大村校园里出生。1949年后他先后担任电白县政府文教科长、电白县支前委员会秘书、电师三中联校副校长,1952年电白师范搬到电白县城水东,他担任电白师范学校校长。

1953年,经当时已担任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的林砺儒的推荐,教育部下调令调我父亲到北京工作,但电白县不愿放人。后来教育部又下了第二次调令,据说是“强调”,被解说此令为强制调动没有商量余地。此时听说我家在北京的住房已经安排,我全家已把行李打包,随时准备动身了。但电白县仍然坚持不放人,这次调动最后也只能作罢了。

只过了两年,1955年11月,我父亲蔡英华因病在广州去世,时年40岁。留下母亲和我们6个姐妹兄弟,生活立转艰难。林部长得知消息后,当即来信并寄钱来表示慰问,还告知我父亲当年的同学广州虞泽甫、谢镇锋,安徽麦若鹏等人寄钱寄物给我家。当时我家的经济收入由父亲的每月工资99元,一下子变为0元,由于母亲没有文化,一时无法安排工作。林部长与各位伯伯的救援,让我们感爱到无比的温暖,缓解了我家的困难,增添了渡过难关的信心。我们一家永远记住了林部长及父亲朋友们的恩情。

1962年,我姐姐蔡蕻结婚,当时姐姐是茂名石油工业公司职工,姐夫邱永枢在华中师范学院当教师。林部长给我姐姐来信表示祝贺,接着又给我姐夫来信表达对我们全家的关心,并对我姐夫的工作与学习给予了悉心的指导。

给姐夫的信封上写着:“武昌华中师范学院政教系办公室邱永枢同志,北京教育部林缄”,信中写道:

图片

邱永枢同志:

接读来信,深感关怀。暑假中,我接到蔡蕻同志来信,知道你们结婚,即复信致贺,谅早得达。蔡家姐妹兄弟,赖他们妈妈之力,都抚养长成,很不容易,今后前途当然是光明的。得便致信,希代我致意!

你在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是一个大的学习环境,有教授们辅导钻研,自然毋须别人越俎代庖。如要我贡一得之见,我盼你多学习,多思想,“学”与“思”是不可偏废的。治哲学切忌空洞,要免此弊,必须多读书,多积理,才可以把人生社会看得透彻、真实。熟读历史,博览文艺,也是不可缺少的。鄙见如是,聊供参考。此致

敬礼!

                   林砺儒      十月四日,1962

1963年9月,我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林部长得知后,特地给我来信祝贺与勉励,还附了一封信给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守实(也是我父亲在勷勤大学的老师)。我带信去面见陈守实先生时,陈伯伯回忆起当年林校长与我父亲的一些往事,十分令我感动。林部长给我的亲笔信,本来是收藏着的,后因为工作调动,先后在广东珠海军垦农场、湖南洞庭西湖军垦农场、广西平桂矿务局、广西总工会、海南海口等四处奔波,十余次搬家,不知何时何处竟把这封信丢失了,让我后悔不及,痛心不已。

1973年10月,林部长又给我姐姐回信。信封上写着:“广东茂名市火箭巷四栋楼六号蔡蕻同志,北京林缄”。信中写道:

图片

蔡蕻同志:

接读来信,欣悉近况良好,快慰!我仍住原教育部内宿舍,年已老迈,执笔困难,恕不多写。

祝你工作顺利,学習进步,全家安吉!

砺 儒

十月九日 1973

1974年,时在广东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工作的姐夫到北京看望了林部长,当时他在家休养,因身体原因平时已不见来客。得知我姐夫从茂名前来,当即亲切接见。

1977年1月,在广西平桂矿务局工作的我,从报上看到林砺儒先生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想起恩人林伯伯几十年来对我们一家的关怀,不禁潸然泪下。

今年2月初,我回到茂名姐姐家中,意外得知林部长给我姐夫和姐姐的两封亲笔信,竟然还在,真是欣喜万分。捧读这些林伯伯亲切关怀与教导的来信,这些经过五六十年岁月洗礼的珍藏,真是感慨万千。这两封信,是我们家最珍贵的文物,是林伯伯对我们的关怀的最好见证,是对恩人林伯伯的最好纪念。

从茂名回来之后,我当即赶到广州。2月6日,我带着读小学的孙子来到华南师大校园瞻仰林砺儒先生铜像。看到恩人林伯伯形象高大,神采奕奕,气度非凡,他慈祥、睿智、沉稳、从容,他亲切的目光抚过我们时,寄托着无限的期望。我和孙子站在铜像前与恩人林伯伯合影,世世代代牢记他对我们一家的关怀。谨录铜像碑文如下:

林砺儒(1889-1977年),广东茂名信宜人,著名爱国教育家。历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附属中学主任、中山大学教务长、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务长兼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1933-1938年)、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1938-1939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1939-1941年)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等。

林砺儒先生一生笃实正直、忠诚勤勉,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探索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林砺儒先生是我校创校校长,主政期间(1933-1941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延揽了一批进步教师到校执教,培养了大量爱国青年,深受师生爱戴。值此建校90周年之际,敬立此铜像,以供瞻仰。

铜像由社会热心人士杨庆华先生(广东茂名籍)捐资,我校美术学院张海鹏教授(广东茂名籍)创作。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元2023年10月敬立

我看到碑座上刻着捐资者杨庆华的名字。听说他是一位电白籍企业家,他的父亲、岳母、岳父都是电白师范的毕业生。我明白了他的义举,既是出自对一位人民教育家的崇敬,也是对一位师范教育先驱的感恩。

怀着对恩人林伯伯的深情,我含着热泪写下了这篇文字。林伯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恩情,永远珍藏对您的怀念。

(2024年新春,珠海)

本文原题《林砺儒先生对我一家的关怀》,作者蔡旭,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协副主席等,现居珠海。

编辑:刘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