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的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且容易反复,一旦发生,不仅会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还危害着人们生命财产及公共安全。当下正值春季防火的关键期,临汾市安泽县森林防护大队副大队长谢飞勇介绍,大队坚持着“防大于救”的理念,把大力气花在火灾预防上。
近日,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媒体行”主题采访活动,活动范围覆盖山西省多个市县地区,包括临汾市安泽县、晋中市介休市和榆次区以及太原市晋源区等多个地区。
面对火情该如何高效灭火?榆次区应急局副局长张利军告诉南都记者,应急局会定期组织消防队员战术讨论,并进行风机、电动水枪、水车、水泵、油锯等科目训练。他表示,当地通过总结扑火任务和实战演练的打法经验,创新了风机、水枪,水泵、水车的配合方式,为打大火、打复杂火积累经验。
清明提倡无火祭祀,免费为村民发放鲜花
森林火灾的景象往往触目惊心,大火造成的财产损失更是不可估量。除自然因素外,人为活动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问题之一。
2019年3月14日,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南石村发生一起森林火灾,造成了6名森林消防队员牺牲、1人轻伤的严重后果。公安机关事后查明,起火原因系村民霍某某在耕地内焚烧秸秆。
2020年3月17日和19日,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社城镇焦红寺村火灾,系当地村民当地村民杨某斌燃放“双响炮”烟花时引燃了周边枯草,由于风力太大,引发了火灾。2020年3月19日五台山风景区台怀镇佛母洞锦绣索道停车场附近因输电线路故障引发,火势迅速蔓延,造成森林火灾。
一直以来,山西都有焚烧祭品祭祖的习惯。恰逢清明,进入晋祠镇祭拜祖先的游客愈来愈多,这也给当地的防火工作带来了不少压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防火工作,晋祠镇森防大队在景区主要进山口设置防火检查点,对进山车辆进行严格检查并要求登记。一旦发现打火机、香烟等易燃易爆品,卡口的工作人员会暂时收管,确保每一辆进入景区的车辆都没有起火的风险。
南都记者注意到,晋祠镇天龙山景区联合检查站的工作人员会贴心地在每个收取的香烟盒子上写上车牌号,方便游客下山时拿回。南都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登记的上山游客,得知她刚刚结束一场祭祀,准备上山游览,“登记挺好的,以防万一嘛。”她说。
“清明期间,我们采取‘人盯人,人盯坟’的措施。”晋祠镇党委副书记张晋文介绍称,村干部和镇上的机关干部都要跟到坟头逐一检查,确保上坟期间不烧纸。据了解,天龙山景区内共有坟头14263个,在卡口检查时,如果发现被检查人员携带祭祀焚烧物品,会让其留下相关信息后留下祭祀物品,最后集中焚烧祭祀。
同样有景区防火压力的还有介休市绵山景区。作为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每年清明前后,数以万计的游客会前往景区参观。资料显示,绵山风景名胜区森林覆盖率98%,有14个大景点,360余个小景点,大大小小的古建筑也增加了起火风险。
“我们要控制住火的源头。”绵山风景区副总经理孟天强告诉南都记者,清明期间,景区入口处不仅增加了人力检查进山游客,还增设了喇叭和音箱,提示游客务必不要将火种带入景区。
“可能有漏网之鱼带个打火机进(景区)了,景区也有巡防的队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包山头,一个负责人每天带着15个巡防队员不定时巡查。”孟天强介绍道,景区高处遍布摄像头,并带有卫星定位功能,一旦发现有冒烟的地方,能够及时发现并扑救。
除了景区,各个乡镇也在祭祀防火上花了不少心思。据唐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曹斌介绍,为了方便村民进山祭祀,镇政府根据当地坟头数量,提前准备好鲜花,以代替焚烧用的纸花。
唐城镇免费发放给村民的鲜花(受访者供图)
“2019年,我们乡镇最早试点推进了无火祭祀。”曹斌说,目前镇政府已经采购了2万株鲜花,等到清明时按照每个坟头3朵的标准,免费发放给村民。
坚持人力巡查,建立森林火灾的第一道防线
特殊节日之外,日常防范也不可松懈。根据山西省公布的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全省现有林地9194.59万亩,草地4702.05万亩,森林4842.3万亩,森林覆盖率20.6%。全省共有66个森林防火重点县,其中国家划定的防火重点县29个。
以安泽县为例,该县林木覆盖率为67.2%,有林面积198万亩,森林蓄积量 668万立方米,耕地面积32万亩。农林交错区范围广,是国家Ⅰ级森林火险区(特高火险区)。
人力巡查是森林火灾的第一道防线。为此,安泽县国有林场良马分场护林员马林峰已经在黄花岭瞭望塔守护了13年之久。
马林峰告诉南都记者,他家从叔伯爷爷那一代起就是护林员,从父亲肩上接过这份责任后,十几年来一直都守护着林子。如今,他的妻子也来到身边,与他一同守护,夫妻俩就住在瞭望塔下面的一个房间里,房间虽小,但收拾得干净整洁。
护林员马林峰与妻子申金红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瞭望塔看一遍,老百姓干活6点起来,一往地里走了,你就得操心了。”马林峰说道,以前巡林子全靠一双眼睛,用望远镜观察,但总会有疏漏之处,尤其是夜间视线不佳的时候。
去年,安泽县投资了1532万元,全面建成森林防火智能预警监测系统,实现了24小时全面监控—— 一旦发生火情,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该系统还有热成像功能,即使是夜晚,也能通过温度的区别监测火情,这也让马林峰的工作轻松了不少。
“春节的花、夏天的林子都长得挺好的,到处都绿的,看着就高兴。”谈起对这份工作的感受,马林峰脸上露出笑容。“既然干上了,就给人家好好地干。”妻子申金红这样说。
不仅如此,安泽县森林防护大队还配备有无人机9架,搭配了华测p330pro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可以带着最大重量为15kg的物资起飞;另外巡航半径也延伸至40公里,大大减轻了人力巡航成本。
“装备虽然是先进的,但是肯定还是得人去操作,没有什么全自动的东西。”安泽县森林防护大队副大队长谢飞勇解释道,即使装备再先进,预防起火还是以人为主,机器为辅,只有这样才可能万无一失。
坚持日常训练,同时创新工具和战术
每次成功的灭火行动背后,离不开日复一日的演习操练。据谢飞勇回忆,大队成立之初全队只有20个人左右,装备也并不精良,一旦有了火情,灭火工作就格外艰难。
“水是靠人背,火是靠铁锹打。”谢飞勇这样说道,“2009年的一场大火,当时火势也比较大,灭火就是着靠10斤、5斤的水壶。一个人提两壶水,拿腰带挂到脖子上,从山下爬到山上,就得四五十分钟,到山上以后把两壶水浇到火场里边,完了重复再下山去提水……一共在山上坚持了7个昼夜。”
如今,不仅队伍规模大大扩充至176人,装备也实现了升级。目前,安泽县森防大队已装备有2020型消防水车22辆、运兵车21辆、水带398条(其中水车携带298条、应急储备100条),各村应急小分队配备高压水枪300台。
一直工作在森林防火一线的榆次区应急局副局长张利军同样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向南都记者介绍常用的灭火工具时,张利军十分自豪地说,他的工具和别的队伍不一样,都是“量身定制”的。譬如选用价格便宜、故障率低、轻便携带机动性强的电动水枪,弃用老式铁框架水带背包,定制可容纳90米水带的背包等,大大提升了队员们的灭火效率。
张利军还会定期组织队员们进行战术讨论,坚持开展风机、电动水枪、水车、水泵、油锯等科目的训练,力求面对大火时做到快、准、狠;同时,通过总结扑火任务和实战演练的打法经验,创新风机、水枪,水泵、水车的配合方式,加强“以水灭火”打法的运用,为高效处置火情,打大火、打复杂火积累了经验。
“我们是县里最集成的一支队伍。”张利军告诉南都记者。他结合实际情况给队员们制定了体能训练计划,比如每天进行5公里徒步越野、负重10公里徒步等;不仅如此,张利军还为队员们聘请了专业教练,开设特色训练课程,引入散打、摔跤、泰拳等活动。
“我们这个队伍在(创新)这个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大,管理也比较严格,各个方面都在搞一些探索。”张利军说道。
采写:南都记者王子黎 黄莉玲 王森
编辑:黄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