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量身打造国家级战略蓝图,赋予福田区规划建设河套合作区、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的战略使命,标志着福田区迈入“二次创业”新阶段。4月8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走进各区举办发布会、组织媒体到各区开展调研行的第一站来到首善之区福田。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发展事务署副署长朱俊炜就河套合作区的改革创新政策、合作区创新资源聚集成果以及下一步的规划作详细介绍。
营造与香港趋同税负环境,出台内地首个深港政策包
河套合作区位于福田区的南端,地处深港接合部,面积3.89平方公里,具有“一区两园”跨境直连互通的独特优势。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始终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展规划》明确的“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定位初具成效。
朱俊炜透露,福田区紧密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技规则,全力推动税制、科研管理体制等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积极探索推进科研人员、物资、资金等创新要素跨境便捷高效流动。
福田区积极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河套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已发布实施,对设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特定封闭区域符合条件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深圳园区工作的香港居民,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免征。”
创新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监管方面,“科汇通”试点全面展开,进一步便利园区科研机构外汇登记、汇款、变更、注销等各项业务。同时,积极探索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聚焦深港及国际科研合作对于便利性的需求,率先实施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科研管理机制,首批4家机构和企业“揭榜挂帅”,第二批选题征集面向全球发布,以制度创新为支撑,创造更多科研合作机会。构建了“基础科研+产业化+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内地首个深港“联合政策包”、“科研政策包”、“产业政策包”、港澳青年支持计划“三大政策”。
未来,将持续发挥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政策创新和开放合作的特殊“通道”作用,搭好平台、当好通道、建好基地,积极推动海关监管办法出台,加快落实科研人员、物资跨境便利通行、财税优惠、金融支持河套科技创新等政策,深入实施接轨国际的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同时,强化与光明科学城等全市重点平台的协同联动,助力香港及国际高精尖科研成果在深圳的落地转化;加快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更好地服务科研企业机构与人才。
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160个,年内再推30万㎡科研空间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特别是《发展规划》发布以来,高端科创资源快速形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河套合作区已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过160个,汇聚了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等8个重大平台,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西门子深圳能源创新中心等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集聚了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10个项目,引入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等20余个项目。集聚了晶泰科技、元戎启行等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5家,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等国际组织5个,积极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和技术标准合作。
河套合作区重点聚焦生物医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前沿交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在量子科学领域,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研究成果荣获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步奖”,在微电子领域推出全球首款数据流AI芯片“CAISA”,形成VCSEL光芯片首次量产等一批重大产研成果。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IDEA研究院自主研发了新一代的自主可控SPU机密计算协处理器等一批重磅科研成果。在国际标准领域,聚焦无线局域网、短距无线通信等领域发布了系列产业标准,助力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
下一步,河套合作区将进一步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加快福田保税区的空间整备,年内再推出30万平方米的科研空间,加快启动皇岗口岸片区集中连片开发,支撑服务科研机构及企业入驻发展。也借此机会诚邀来自海内外的院士专家机构到福田、到河套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
摄影:南都记者 许松龙
编辑:张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