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AI复活研讨会:包小柏、虚拟人邓丽君团队谈数字生命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4-04-25 10:19

4月24日上午,南方都市报在北京举办南都数字经济治理论坛第13期活动,主题聚焦“AI复活:科技慰藉还是生意噱头”。本期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产业实践、技术安全、科技哲学和法律方面的6位嘉宾,共同探讨争议中的AI复活。

图片

会上,知名音乐人包小柏以视频形式参会,讲述重建女儿数字生命的经历。“虚拟人邓丽君”幕后操刀团队数字王国的中国区副总经理陈晓光,在现场揭秘让一代歌后与周杰伦同台对唱背后的故事,并分享了虚拟人技术在组织管理等应用场景的商业化实践。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韩冀中介绍了数字人生成技术及其风险。他表示,如果合成内容未明确标识,且未能得到个人授权,会因此产生道德和法律问题。

当有一天面对“比你更像你的数字化身”时,该如何自处?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提到了数字化身与身份的同一性问题,同时强调应重视AI分身对情感和伦理带来的冲击。

AI复活背后的伦理与法律拷问

今年以来,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成为热议话题。知名音乐人包小柏通过重建女儿的AI数据来弥补爱女生前的遗憾,希望她在数字世界里没有病痛;商汤科技已故创始人汤晓鸥以数字人的形式“现身”公司年会,讲起了一段脱口秀。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利用AI技术“复活”李玟、乔任梁等已故明星收割流量,遭家属斥责是在“揭伤疤”。

这些“AI复活”案例,一再引起公众对这项技术及其使用边界的讨论。AI“复活”逝者,一方面可以让思念具体化,给人们带来心理慰藉,但另一方面也面临诸多伦理和法律的拷问。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当天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北京高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源表示,在未获得逝者家属的明确同意下,用逝者的声音、图像等个人数据,涉嫌侵权。

包小柏也强调,在使用AI技术延续逝者的“数字生命”时,要考虑有无立法依据和完整授权,同时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要不要AI生成,是(逝者)家属决定的事。不是商业(机构),有技术有手法的人可以拿来道长短的,这叫二次伤害。”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父母且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AI复活涉及对逝者个人信息的再利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九条指出,死者的近亲属可以对死者的相关个人信息享有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但死者生前另有安排的除外。

此外王源补充道,AI“复活”逝者,除了可能涉及的人格权、个人信息保护和著作权等问题外,还应考虑公序良俗。比如,出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考虑,不能随意地“复活”一些历史英雄人物,更不能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韩冀中注意到,现在一些AI“复活”名人的视频,已经能做到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如果合成内容未明确标识,并未能得到个人授权,就会因此产生道德和法律问题。

在段伟文看来,AI复活背后还有很多新的问题值得讨论:“个人数据遗产归谁所有?”“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利选择AI‘复活’?如果他是一个罪犯,我们可以‘复活’他吗?”“怎么尊重他人不想被‘复活’的意愿?”

他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能产生一些新的价值和伦理冲突;未来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并在法律方面有所考量和回应。

艺术再创、数字分身……人机共创的未来

2013年9月6日,虚拟人邓丽君现身周杰伦的台北演唱会,不仅献唱了经典金曲《你怎么说》,还与周杰伦合唱《红尘客栈》和《千里之外》。这两年,在一些卫视的跨年晚会上,虚拟人邓丽君也几度亮相,与王心凌、周深等人一同表演。

提供视觉特效和虚拟人技术“复活”邓丽君的幕后团队,是成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香港的数字王国。陈晓光是该公司中国区的副总经理,当天在研讨会上他分享了AI“复活”邓丽君背后的故事。

“与其说复活,我们倒不如说这是一种艺术再创——用当前的技术来弥补我们的遗憾。借此,邓丽君的艺术生命得到延续,同时也让喜欢她或者还不了解她的人,拥有记忆永存的方式。”陈晓光说。

据他介绍,在尝试“复活”邓丽君前,数字王国联系了邓丽君的三哥、邓丽君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邓长富先生。在充分沟通和获得邓家人及其版权方许可后,才开始进行接下来的商业化操作。“AI复活是在一定界限内的复活,而不是肆意的突破。”陈晓光说。

如果说AI复活有不可逾越的边界,那么活着的人主动打造数字分身则有更多想象。不久前,一位技术公司的朋友主动联系王源,称只要提供相关视频素材,就可以帮她打造一个数字人,未来即可用数字分身直播或线上参会。对此,王源表现出兴趣——“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那为什么不拥抱呢?”

元宇宙数字品牌公司AVAR创始人胡雅婷认为,AI和人共创的未来具有无限延展和想象空间。数字生命对用户来说,是无价的。但实现的前提是,具有比较高端的多模态能力,并投入大量的训练数据,才能达到更好的交互体验。“所谓数字生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一张图片或者一个视频。”

放眼未来,韩冀中认为随着AI复活等应用的不断落地,将有更多人选择把个人数据放在互联网上编辑处理,并形成新的信息流。回顾互联网技术发展,他认为每次信息流的变革,从黄页,搜索引擎到算法推荐,都深刻改变了互联网生态,未来我们可能靠AI代理作为数字分身,来帮我们浏览、收集和处理资讯,甚至与人进行交互。

“如果说有一天这能成为现实的话,互联网将迈入人机共生的时代,那么现在整个互联网生态也会发生改变。在这种趋势下,不仅需要促进包容其发展,也要关注其安全风险。”韩冀中说。

段伟文尝试描绘未来生活的场景:人们用AI来写小说,用AI编撰人生;从现在出门照镜子变成出门“照”数字人,由虚拟世界的另一个自己提供穿衣搭配建议;甚至人们可能在AI重建的数字空间里重“活”一遍……

“但是它一定会是美妙的吗?有可能我们很快就会厌倦这样的虚拟生活。”段伟文说。不过未来是什么样的,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他认为总的来说,人们的思想需要尽可能地开放,在探索中寻找到规则并不断往前进。

出品: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发自北京

编辑:李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研讨会|AI复活是科技慰藉,还是生意噱头?

2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李玲3.44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