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随着我国大城市进入空间资源紧约束的存量发展阶段,对城市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作为一个流量大城,我们既要坚持不懈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也要通过创新和开拓,将“高流量”转化为“高增值”,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4月20日下午,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主办,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土空间与交通规划协同的探索与展望》学术交流活动在市规划展览中心报告厅顺利举办。活动由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副总经理马小毅主持,特邀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标准与政策所负责人蔡玉梅,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健,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综合交通规划分院高级工程师朱春节,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模型所副所长江雪峰等知名专家进行精彩分享。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模型所副所长江雪峰,以《交通与国土空间规划协同—从供需比到可达性》为题,对可达性应用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在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利用综合性的可达性模型建立国土空间与交通的桥梁,是解决交通拥堵与低效基建等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他的演讲让与会听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可达性在规划中的作用。利用先进的分析模型和指标来指导规划实践,将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交通与国土空间利用协同提供高水平指引。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健,以《形流关系视角下的国土空间与交通规划协同》为题进行线上演讲。李健教授从“形”和“流”相融相生视角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不同空间尺度下国土空间载体和空间活动过程的形流关系以及多要素协同的重要性。李健教授还分享了关于考虑感知可达性的地理空间环境感知和考虑交通可达性的城市更新方案评估的应用。他呼吁面向综合交通与国土空间的协同需求,应以形流关系的分析研判为基础,将综合交通系统作为空间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工具。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综合交通规划分院高级工程师朱春节,以《交通可达性在上海市的应用》为题进行线上演讲。她总结概括了上海的国土空间和交通规划在不同时间节点和深度层面上关于可达性的应用实践。上海通过交通规划模型和各类空间规划数据的叠加,在PTAL的基础上开发了本地化的可达性模型,并应用在总规实施监测指标优化、开发强度模型升级、公共服务设施品质评价、职住空间优化等方面,实现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标准与政策所负责人蔡玉梅,以《CSPON基本认识和研发路径(交通)认识--科技--管理》为题,分享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的监督理论、监测技术和监测系统。CSPON是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系统工程:在理论层面,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和数字生态文明双转型的新需求,构建治理导向的规划实施监督理论,实现全周期管理、多层级关联和数字化贯通;在技术层面,面向层级传导、底线管控和开发利用,构建“场景认知-数据感知-模型研发-治理决策”的全链条数智化技术,显著提升规划实施监测的智能化水平;在系统平台方面,构建全国产、智能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系统,形成相关技术标准。针对本次交流主题,她从国家、省级、市、县、乡镇等“多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和监测目标展望了可达性监测的机制和效果,认为可达性评价在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广州正积极落实自然资源部的部署,全面而深入地参与自然资源系统的各项试点工作,并重视将交通与空间的协同发展作为国土空间治理的关键要素,把可达性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监测、实施和反馈的全过程。这一做法不仅丰富了国土空间治理的理论框架,也拓宽了实践路径,有望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存量发展难题,推动交通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双方共赢,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文: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
编辑:许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