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禄洞,历史地名,旧行政区域,称禄洞乡。据2001年出版的《鹤山百科全书》,禄洞是今马山、富屋、船岗、旺龙、甘棠、蟠光、中心、中盛、龙溪等村名委员会及龙口古造村等地方的统称。
据民国版《禄洞李氏家谱》记载,南宋咸淳年间,李子皋率族人由南雄珠玑巷迁此建村,取名禄洞村。那时,距鹤山建县还有400多年,这一带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属于新会县管辖。至于迁徙的年代,有咸淳二年(1266)和咸淳九年(1273)两种说法。后一种说法的根据是,咸淳九年有南雄珠玑巷贡生罗贵为首的三十四姓九十七人联名向官府申请向南方移民的准迁证,李子皋名列申请人名单的第五。这份文书流传了下来,保存在珠三角多个姓氏的族谱中。
民国三十三年宋森版《鹤山县志》关于李氏的记载。
禄洞村是这支李氏迁来珠三角建立的第一个村庄。而后,禄洞李氏更是成为鹤山大姓之一。据民国版《鹤山县志》记载:“今禄洞乡及罗帏洞、水沙迳、朗坡、平顶、高圳、杉山、陈山坑、古琴、旺村等处之李姓,及维墩中堡李姓之一部,皆同此一房。”其中一支迁到顺德均安,功夫巨星李小龙就出自这一支。
桃源禄洞李氏从在此定居后,教育子孙后代,慎思笃行,诗书传家,如有:“支派有盛有衰,行实有善有恶;盛衰天也,善恶者人也。人人修身,以善则盛,以恶则灭;善盛,不至于衰矣。敬祖宗,敦孝悌;睦亲族,端伦常;友昆仲,和夫妇;教子孙,尚勤俭;恤孤寡,戒唆讼;安生理,勿非为;忌毒染,慎嫁娶;勉诵读,重交游;谨丧祭,远酗酒;出异教,省自身。”等名句留存至今。
禄洞李氏历代能人辈出,其中以明代李渭、清代李文茂、近现代的李一谔、李照衡最具代表性。
李渭(1439-1508),字长源,号昆山,明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年进士,任福建同安知县,广西左州知州擢梧州知府,李渭与右都御史顾佐和大儒陈白沙均交情深厚,常有诗文往来,如《明陈献章送昆山省试诗》《陈白沙梅花树下忆昆山弟七绝句》。
李文茂,清咸丰年间粤剧名演员,是中国戏剧史上“戏子称王第一人”,擅长扮演《芦花荡》的张飞和《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后响应陈开(清末广东天地会首领,洪兵起义领袖)的天地会起义,与太平天国革命遥遥呼应,组成“红巾军”,率领粤剧界艺人起义,反抗清政府,跟随者达十万余众。
1997年潘福麟绘彭炽权饰李文茂剧像(鹤山市博物馆藏)。
李一谔(1892-1974) ,实业家,原名恺章,号瑞饶,早年曾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他树立了“实业救国”的理想,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曾担任广州护法军政府首任航空处长。1921年至1924年,任鹤山县民选县长,在职期间剿灭土匪,维护社会治安;取缔私塾,拨尝兴学;厉行禁烟禁赌;发展交通通讯,倡建了谷埠至沙坪的全县第一条公路。兴利除弊,勤政爱民,深受鹤山民众及邑侨爱戴。1926年后,他到香港经商,创立“旅港鹤山同乡会”,并担任该会主席共24载,成为著名侨领。
桃源镇蟠光村史馆李一谔塑像。
李照衡(1893-1950),号鉴平,桃源禄洞蟠光村人,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系。立志献身祖国教育事业,以教育为途径,开发民智,以求祖国富强。1925年与夫人回到家乡鹤山,当时县长陆涉川为振兴教育,成立“鹤山中学筹备委员会”,被聘为校长,后为筹集建校资金,多次远赴美洲各埠,发动华侨募捐,为鹤山一中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李照衡照片。
采写:南都记者罗忠明
资料来源:鹤山市博物馆
编辑:罗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