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节地生态葬现状:骨灰寄存为主,不占地的生态葬成倍增长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4-05-24 10:27

“今天,我们来这里祭奠我的丈夫。”今年4月,在广州市银河革命公墓的花坛葬集中祭扫仪式上,杜奶奶说,去年为丈夫举办了花坛葬,今年则过来祭扫。

如今,土地资源紧张,安葬理念转变,让逝者回归自然的节地生态安葬,正成为更多民众的选择。据了解,在广州节地生态葬的比例已经达到了86%。

其实,在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发布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相关指导意见,以官方文件形式鼓励人们采用树葬、海葬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

图片

与花长眠,广州市银河革命公墓举行花坛葬安放仪式。(受访者供图)

广州节地生态葬比例已达86%

骨灰寄存是最主要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节地生态葬?根据《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节地生态安葬是指,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成为节地生态葬的关键词。

“节地生态葬大致可以分成,节地葬和生态葬。”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周韵介绍。“骨灰寄存、壁葬这样保存骨灰的少占土地的叫节地葬。而类似海葬这样骨灰回归自然不占地的就叫生态葬。”正果万安园副总经理孙志兵说道,节地葬和生态葬也有重合的地方,生态葬肯定是节地的。他表示,按相关行业规定墓地占地面积低于0.8平方米的就是节地葬。

如今,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广州,节地生态葬主要包括骨灰寄存、海葬、树葬、草坪葬、海葬、花坛葬、壁葬。

海葬是将已逝亲人的骨灰抛撒入海;树葬、花坛葬以及草坪葬则分为保留骨灰和不保留骨灰的方式,保留骨灰是将骨灰安葬在花坛、树根以及草坪下,不保留骨灰则是将骨灰装进可降解的骨灰盅内安放在泥土中,让逝者与土地融为一体;而壁葬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内的一种丧葬方式。

据了解,广州节地生态安葬率已达到86%,“选择骨灰寄存的多一些,达到总量的65%。”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杨贺春介绍,国内第一个开办、规模最大的群众性骨灰植树基地——思园,就在广州白云山脚,“政府部门推广的骨灰植树,群众选择度较高,思园目前已不再接收骨灰植树,广州正在加快第二思园建设。”

“因为本来基数不大,这几年来咨询、选择不占地的生态葬人数都是成倍增长,”孙志兵表示,在正果万安园,选择不保留骨灰生态葬的市民越来越多,其中相比于壁葬,选择树葬、草坪葬和花坛葬选择比例更高,“从传统角度来说还是讲究入土为安,花坛葬这些还算是入土了。”

入行十年,孙志兵发现,在2018年以前,大部分生态葬都带有公益性质,例如遗体捐赠者或者孤寡老人。“之前很多人选择骨灰寄存,抱有在经济条件转好后再买墓地的想法。”从2018年开始,随着市民观念的改变,生态葬的比例逐年递增。在正果万安园中,既有传统墓地也有生态葬的玫瑰苑就在2022年已经饱和,为满足市民需求,2023年正果万安园规划建设了聚福园节地生态葬示范区。

图片

在增城正果万安园,市民向树葬的先人敬献鲜花。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走访:

4平米的花坛安葬200位逝者

配套大片广场方便祭扫

近日,南都记者来到正果万安园的聚福园看到,一渠清池旁,不少花坛、树木错落有致分布在园区的一角。草坪上、花丛间、绿树下,骨灰盒间歇分布,逝者在绿树花草里安息。与印象中墓园的传统肃穆的氛围相比,聚福园显得更加温馨。“为了响应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建设,我们拿出了园区最好的一块地规划建设聚福园节地生态葬示范区。”孙志兵介绍。

谈起节地生态葬,“土地资源紧张”是不可避免的词,孙志兵告诉记者,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以及大家环保意思的不断提高是节地生态葬在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他了解,近些年广州公墓建设审批在严控,“但是老龄化摆在那里,墓地使用需求在增长,土地供应有限,同时还有环境保护的大趋势,无论是经营性公墓还是公益性公墓都会主动的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孙志兵介绍,一个传统墓地需要硬化土地一平方米,“但这还不包括一些墓道以及绿化的建设,这些也是土地消耗的一部分。”与传统安葬方式相比,节地生态安葬不占地、少占地,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正果万安园,一个花坛葬大约占地4平米,能够安葬大约200位逝者。

业内人士:

规划时需建设配套祭扫用地

选择生态殡葬后,如何在清明时节祭奠已逝亲属呢?

记者注意到,在花坛和树坛边缘,环绕着两圈铭牌,孙志兵告诉记者,可在铭牌上放先人照片、名字、生卒年月,或者定制小型墓志铭,还可以定制盖板保护隐私,方便进行祭扫。

在正果万安园聚福园,有一大片广场,“专门为祭扫留出的空间,我们不能只谈生态葬和单位土地的安葬量,墓园规划的时候也要综合考虑诸如祭拜等配套的服务。”

在提高单位土地的安葬量的同时,也需要匹配服务用地,“假设一亩地安葬五千位逝者,如果没有合适的场地,即使错峰,也办法满足群众的祭扫需求。”孙志兵告诉记者,有部分骨灰楼在前期建设时未曾考虑到该方面,导致后期管理困难和维护成本高企。

对此孙志兵建议,可在前期将群众需求进行细分,“可以设计一次性安葬不需祭拜的片区,需要祭拜的则规划出配套用地,或者约定每年公司进行公祭。”

其实,在清明期间,广州各个墓园也推出了清明集中祭扫活动,市民可自行报名参加。据了解,今年清明前后,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管理处、番禺区殡仪馆、祥和陵园等殡葬服务单位陆续开展生态安葬集中祭扫,全市共约1000余人参加。

图片

正果万安园聚福园的花坛葬。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声音:

选择生态葬

希望离开时自由自在

今年清明,在大家忙着祭扫时,周女士的目的地并不是墓园,而是海边。去年9月,周女士的父亲离世后,她为父亲选择了海葬。

“我父亲生前聊过这个话题,他当时就说,不用买地,直接撒在海里。”虽然也听到了不理解的声音,但在与家人商议后,周女士在当地民政部门报名参加了集体海葬仪式。

“选择海葬的方式送亲人最后一程是对的,虽然有‘入土为安’的老规矩,但是我觉得不用再经历这人世间的苦楚,就放他自由吧,归入大海,万里浩瀚,天地长辉,海在魂在。”回来后的周女士在社交平台写下了她的感想。她告诉记者,以后每年都会带着鲜花去海边住几天,“不仅思念亲人,也能‘陪陪他’。”

“我母亲生前很喜欢花,也喜欢环境好的地方,”同样是节地生态葬,赵小姐为因病离世的母亲选择了花坛葬。她告诉记者,母亲生前是一名家庭主妇,生活的重心主要围绕着家庭,所以她不希望将母亲葬在冰冷的墓碑和寂静的墓地之下。“在有花、有树的地方能够亲近大自然,不会有凄凉的感觉,她的心情也会挺好的吧。”

“安葬妈妈的花坛的编号和她(去世时)的年龄一样,我觉得很有缘分。”赵小姐认为不论是草坪葬、树葬还是花坛葬,其实都是活着的人对逝者念想的外化,“树代表长青,选择树葬的人也有对逝者的祝愿吧。”她认为,这种贴近生态的方式既能给逝者一个舒适的安息环境,也能让生者有地方可以去祭拜逝者,寄托自己的思念。

南都记者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身后事”。不修墓穴、不立碑,而将逝者骨灰撒在汪洋大海之中、葬于绿树红花之下,生态葬这一新型安葬方式也在悄悄流行,甚至受到年轻人“追捧”。

今年28岁的熊女士表示,几十年后,如果到了离开的时候,希望能选择生态葬的方式。在她眼里,比起条条框框的人生,更希望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可以自由自在。“我觉得生态葬的方式自由且浪漫,无论是与花海树木作伴,被鲜花簇拥,或随大海漂泊,都是很好的选择。”她觉得,不论是何种方式,都只是一种仪式而已,“人走后能够活在亲人的心中就够了。”

全国最早推行骨灰还林

政策补贴推动节地生态葬

在节地生态安葬方面,广州走在全国前列。周韵介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广州最早在国内开展骨灰撒海、骨灰还林服务。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则在全市推广骨灰楼(堂),建设农村公益性安放地,目前,全市建有150多处骨灰楼堂(公益性安放地)。

广州大力推广以骨灰寄存为主,骨灰撒海、还林,花坛葬,草坪葬为辅,“不立碑、不建坟”的新型安葬方式。同时,把绿色生态安葬作为经营性公墓年检的重要指标,要求广州每个墓园开辟生态葬区,大力推行墓地小型化、生态化、园林化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建成“1+N”的绿色生态安葬服务体系,节地生态安葬率已达到86%。

“近些年,节地生态葬群众认可度越来越高,”周韵表示,广州市内骨灰撒海等报名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且接受节地生态葬,离不开政府大力推广和财政补贴。广州也不例外,通过减免活动费用、发放补贴补助、降低收费标准、扩大服务范围等方式激励市民群众选择生态葬式。

具体来看,2023年,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广州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办法》(以下称《办法》),进一步扩大奖补范围、简化申请流程,进一步优化生态安葬服务。

亡故的广州市民,海葬免收其骨灰撒海服务费用,骨灰海葬活动时免费随行2名亲属。逝者或者申请人为广州市户籍的,选择在市内经营性公墓进行骨灰还林安葬,如树葬、花坛葬等,可以申请减免800元骨灰还林费用。目前,广州多家墓园和部分葬式减免后零收费。

图片

骨灰撒海葬。南都资料图

市民观念转变

节地生态葬比例缓步上升

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是一项长期工程,多年来,广州市殡葬处通过殡仪馆、经营性公墓、村(居)红白理事会等开展基层宣传、广泛发动。在清明节等窗口期,举办生态安葬集中祭扫活动,对接新闻媒体,对生态安葬服务、奖补政策、活动组织情况开展广泛宣传。

市民对葬式葬法的选择,不仅受到政府部门的服务优化及大力倡导的影响,还有市民群众殡葬观念的改变。“厚养礼葬”的观念深入人心,表现在对父母的赡养方面,更加注重生前尽孝,丧事办理从铺张隆重到简约庄重,办丧更加理性。

“我们有句老话叫‘尘归尘,土归土’,但到底怎么算‘归’呢?生态葬不也是一种方式吗。”在周韵眼里,生态葬与传统墓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生态葬能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周韵介绍,广州节地生态葬比例是缓步上升的,在她看来,生态葬的推广也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网络发达,大家接触信息的方式多了,观念也就慢慢转变。”她介绍,近些年在做政策宣传时,明显感觉到阻力变小了。

未来:

做好正面宣传

持续优化服务

节地生态葬要如何发展得更好?“这个行业比较特殊,宣传渠道比较少,”孙志兵认为,节地生态葬想要发展得更好,离不开正面引导与宣传,“好的风气多了,不好的自然也就会变少。”同时,他还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加大引导与政策支持。

他认为,节地生态葬已经成为大趋势,从业者应该主动积极配合相关政策,主动升级转型,“殡葬是刚需,目前政府在大力推广惠民殡葬,作为经营者,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推进升级转型。”

而周韵则表示,首先,生态安葬设施和服务要持续优化,加大经济投入支持产品研发,不断推陈出新,充分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其次,政府部门要对生态安葬选择者进行鼓励和支持;还要进一步完善纪念设施;再有就是举办集中祭扫活动,充分表达对生态安葬者的尊重和怀念。

此外,要持续开展生态安葬的宣传推广,把尊重生命、绿色文明的理念贯穿于殡葬改革宣传的全过程,全方位、多路径营造移风易俗、绿色生态殡葬氛围,让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逝者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走进人们心里。

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廖艳萍 代国辉 

编辑:廖艳萍

3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