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孩子成长“偏航”了?奉贤区建了一条“心灵缓冲跑道”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4-05-28 12:18
图片

今年5月,教育部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了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教育部在通知中提到,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全过程。

可见,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引导那些因心理问题拒学的学生“阳光返校”,更需要一个接续努力、循序渐进的衔接与适应过程。南都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市奉贤区,这群教育者为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做了一项创新的探索。

日前,南方都市报专访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施文龙,探讨奉贤区的“新成长教育”如何从预防、矫正两手抓,家校合力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让成长“偏航”的孩子回归正轨。

为什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如果就心理健康谈心理健康,实际上会忽略根源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受家校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学生成长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交织影响的综合性问题。”在施文龙看来,学生出现心理健康、厌学等问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大多数孩子从小被呵护着成长,在仿佛温室一般的环境中很少遭遇风吹雨打。”施文龙认为,在如今快速变革的时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走向社会的路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学习上,孩子们会遇到挫折,在与同学的交往和家庭生活中也难以避免冲突。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懂该如何解决问题。施文龙还强调,成年人不应轻易责备孩子心理脆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要反思,为什么没能在教育中培养孩子适应环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温室花朵能够抵抗风雪严寒。

图片

孩子和家长在奉贤区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服务中心参加活动。

据施文龙了解,有家长时常越俎代庖替孩子解决问题,这种教育理念亟待转变。“要让孩子亲自去体验与感受,并将这种经历内化为自身待人处事的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此外,施文龙表示,教育并不意味着片面的表扬或鼓励,作为老师、家长,既要激活孩子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也要对出现的问题予以批评矫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亦是如此。据施文龙观察,不少家长普遍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总渴望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是佼佼者。可这却时常与孩子的实际情况错位。

施文龙认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可偏废,应该是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倡导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多元成长,是倡导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而不是简单把全面发展理解为样样都优。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能以统一的考试成绩要求和教育孩子,否则,学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将在孩子心灵的暗处滋生并蔓延开来。

以学生发展为本,2020年,奉贤区教育局全面启动新成长教育实践探索。正如施文龙所介绍,新成长教育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成长的育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知行合一、整体育人的育人路径,并秉承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在性、自我发展性、多元差异性的学生观。

“新成长教育”的预防经验:

家校合力育人
做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家校教育

“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在采访中,施文龙着重强调对家校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化的重视。

教育不是一场百米短跑,而是一场持续终身的马拉松。”施文龙如是说,教育作为一场“耐力跑”,急于在起跑线抢跑也无法保证孩子能在终点获得胜利,重要的是以长远发展的眼光,让孩子坚定迈好每一步。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正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开展“抢跑”教育的负面典型。“不少儿童在读幼儿园时就背着书包入园,翻开书读英语、学数学、练拼音了。实际上,幼儿园讲究保教结合教养并重,通过运动、游戏等各种活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了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各学段的成长特性,2022年5月,奉贤区教育局打造的“数字家长学校”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奉贤区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迈出关键的一步。这所指尖上的家长学校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教育局和学校均鼓励家长从孩子读幼儿园起就注册学习对应的课程。

图片

奉贤区数字家长学校界面。

截至目前,奉贤区数字家长学校的注册用户共有95133人,全区家长注册覆盖率接近100%。注册的家长平均学分达到147.75分,点击率也在持续走高。数字家长学校的课程总数1153个,其中,有372门课程由奉贤区自主开发。各个学段的必修课程总计121个,其余1032个课程为专题选修课程。此外,奉贤区还鼓励家长们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体会,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增加平台的互动性。

然而,施文龙坦言,在数字家长学校平台上线初期,不少家长也曾表达过反对意见:“我把孩子送到学校,不就是为了让老师负责教育的任务吗?为什么要把这项任务推回给家长呢?”

那么,教育界的热词“家校协同共育”,究竟是一种高效的教育路径,还是徒增负担的任务?施文龙认为,毫无疑问,学校和家庭均担负着孩子的教育任务,且双方的任务内容各有侧重:学校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学科学习的能力;家庭则应注重学生待人处事、生活习惯方面的教育。

图片

奉贤区会定期举办贤城家长智慧大讲堂活动。

两者都心怀一个共同目标——把孩子教育好。因此,家庭和学校应当明晰各自的责任,都不应丢下自己的本职工作或是代替对方完成其应尽的责任。“有的老师要求家长批改回家作业和试卷,也有部分家长把放学后亲子教育的任务丢给学校。这都是互相转嫁责任的行为。”施文龙说。

“新成长教育”的治愈经验: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专为特需学生重塑一种新环境

做好了前期的教育预防,却仍不可避免有孩子因各种因素产生心理问题、厌学拒学,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孩子重新走出家门、回归校园生活?所谓的“特需学生”,一般是指存在明显教育困难和成长问题的学生,以及家庭教育存在明显困难的学生,在关爱教育方面有特殊需要。

“孩子一旦拒绝与家长、老师交流,那传统的课堂或是交流将很难再对孩子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开拓一种更具针对性的家校协同教育机制。”施文龙介绍,2022年下半年,奉贤区正式启动“新成长学校”机制探索,对特需学生开展更适合他们的关爱教育

图片

新成长学校正式揭牌。

新成长学校由奉贤区教育学院、区青少年实践教育中心、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全区各中小学合力落实,通过实施特需学生建档立卡、居家学生送教上门、家校合力新成长营、新成长家长沙龙四大项目,重塑更适合特需学生的兴趣目标,力求让他们重新融入更温馨的家庭和校园。

全区所有学校需充分了解在校学生是否出现抑郁、厌学等问题,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摸底并根据实际为特需学生建档立卡。当个别学生出现上述问题,在集体活动中常做出影响他人的举动,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确存在很大困难。

但这并非一道无解题。在施文龙看来,对学校而言,最关键的是要跟家长形成共识。“孩子的情况如果确实不适合在普通学校里继续集体就学,家长也应该接受这一现实,让孩子在家休息或自学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学生的学籍仍保留在原学校,学校仍肩负着对这部分学生的教书育人责任,并不代表可以就此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家长。”施文龙解释,针对因特殊需要而休学在家的学生,奉贤区要求学生学籍所在学校实行“居家学生送教上门”。为此,奉贤区教育局还建立了统一的管理考核机制,让这一举措执行更规范、落实更到位。

“家校合力新成长营是一所‘四无’学校,但它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汇聚承担起了别样的育人责任。”施文龙介绍,新成长营设在了区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区家教中心”)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它没有固定的校舍,没有固定法人,没有在册学籍的学生,甚至没有在编的教师。这一所“四无”学校,对于特需学生而言是一个家一般的去处。

图片

做特需学生的教育要更有爱心和耐心。施文龙告诉南都记者,新成长营学生的学籍依旧保留在原校。在教师志愿者招聘方面,新成长营聘请了全区心理、艺术、科技、语数英等科目的骨干名师担任各类导师,目前第二期新成长营配备艺术、科技、体育等活动类老师36人,心理导师9人,学科老师23人,专职管理教师5人。

新成长营的作息安排、课程内容与普通学校不一样。课程表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内容覆盖人生导航、才艺体技、学科辅导、社会实践等板块,目的在于重新调动特需学生的兴趣、重新融入家庭和校园。在开学初期,新成长营通常会安排兴趣活动类课程,随后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学科类课程,但如果发现有学生压力较大,老师也会及时调整课程教学难度。

图片

新成长营的作息安排、课程内容与普通学校不一样。

“新成长家长沙龙”亦是家校合力共育的摇篮,区家教中心专门邀请家庭教育指导专家为父母们作指导,并邀请家长们互相分享家庭教育经验。

面对成长“偏航”的孩子,新成长营正如飞机降落时的缓冲跑道,给足这群特需学生缓冲空间,让他们得以在重返校园的路上走得慢一些、自如一些。从开办至今,新成长营共开办了两期。第一期招募了三个年级的27名学员,最终有6位学生参加了中考并考入了理想的学校,还有9位学生回归了正常校园生活。“这15名同学放在全区来讲,或许只是十万分之十五的存在,但对他们各自的家庭而言,是百分之百的分量。”施文龙说。

图片

新成长营的课程覆盖人生导航、才艺体技、学科辅导、社会实践等板块。

这条创新有效的“心灵缓冲跑道”具备可复制性吗?“这种做法是可以推广开来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落实到位。”施文龙谈到,在实践上,奉贤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新成长营的运行情况。从学生每日的午餐问题,到教师的招募和积极性调动,新成长营汇聚了奉贤教育的“五个优”——最优的教育大爱、最优的课程设计、最优的专业师资、最优的家校合力、最优的资源保障。例如,在配齐管理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同时,奉贤区教育局协同奉贤区教育基金会,对新成长营的教师予以相应奖励,以激励老师们的教育积极性。

重塑一个新环境是新成长学校的核心理念。我们充分考虑这批特需学生的实际需求,把他们带进这个不一样却更适合他们的环境中,通过不一样的课程、老师、教育形式,以特别的爱让改变发生、让特别的你重新出发。”施文龙说。

直播预告:

孩子不想上学,家长怎样才能找到症结所在?怎样在早期发现孩子的厌学情绪?平时辅导作业、“劝学”时,有哪些沟通技巧?

5月30日晚7:30,南都健闻“一问医答”六一科普专场将邀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少科副主任周燕玲医生来到直播间,聊一聊怎样科学识别、应对儿童青少年的厌学情绪。

图片

采写:南都记者 杨晓彤

图:通讯员供图

编辑:杨晓彤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关注“阳光返学”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杨晓彤2408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