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鱼灯 “星”火相传

南方都市报APP • 非虚构写作
原创2024-05-24 17:25

百年鱼灯 “星”火相传

作者: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二 梁子程  指导老师:任丽萍

    节日到来,鞭炮声再次响起,我又回到了熟悉的故乡新会。

     街道上都是来往的行人和玩乐的小孩,新会人民大会堂前小吃摊灯火通明,一抬头便看见巨大的灯笼和美丽的烟花。然而,我却被新会非遗——一盏盏精美的鱼灯深深吸引。

     漆黑夜空的衬托下,树叶化为水草和莲叶,云朵化为层层涟漪。风儿轻轻吹过,鱼儿仿佛在水中嬉戏,在莲叶间穿梭。它们灵动的眼睛环顾四周,金色的鳞片在空中闪闪发亮,鱼灯里温柔的光点亮了苍穹。漫步在鱼灯下,彩色的光斑在地面交融,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奇幻的海底世界。

      说到鱼灯,这是新会有着近4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工艺,更是新会贺年民俗的独特符号。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挂鱼灯、赏鱼灯,寓意年年有余。它起源于清朝初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孩子们提着用“利是”买来的鲤鱼灯聚集游玩,成群结队穿街过巷“游灯”,很是热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项手艺,喜欢手工的我,忍不住动手制作一盏属于自己的鱼灯。

       一竹一纸一鱼灯,看似很简单的组合,制作工序可比我想象中讲究得多,每一个细节都要精心打磨,考验着我的耐心。首先是扎骨架,这是制作鱼灯最重要的程序。我先学着把桃竹慢慢破成细而薄的竹篾,泡水浸湿后擦干,让它拥有更好的韧性而不易折断。接着用竹篾绕成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按照一定的距离排列,初步构成“鱼”的骨架。再将四条竹篾固定在骨架的周边,调整圆圈的距离,改变着“鱼”的形态。将一条竹子固定在鱼灯的底部,最后用一个圆形加两条竹篾制作“鱼尾”。此时的鱼灯才有了“鱼”的形状:它高高地翘起尾巴,我仿佛听到“哗”的一声,小鱼跃出水面,在空中划过一条优美的曲线。

      鱼灯骨架终于完成,我开始有趣的糊纸和鱼皮制作工序。我先将红纸裁剪成适合的形状,接着在纸张边缘刷上浆糊,按竹篾拼出的区域一小块一小块贴好。最后的环节是修鱼形,精雕细刻,除去不平的棱角;小巧的纸花,将其黏贴在鱼嘴处的竹竿上;闪烁的金粉,仔细地粘在鱼灯上。肚子圆圆,磷片闪闪,鱼灯的造型越来越饱满,线条越来越流畅,粗糙的鱼灯逐渐展露出精致的雏形。在鱼灯里放入闪烁的灯串,这可是点睛之笔。鱼灯仿佛有了生命,温暖的光像金色的流水溢出鱼灯,传递着幸福与希望,给团圆喜乐的夜晚增添无限光亮。

      我轻轻挂起鱼灯,看着点点灯火似星光,我相信,凝聚着新会人文化智慧结晶和绚烂历史记忆的鱼灯,仍将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平台简介&征文启事

南都校探公众号下属的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同时也会不定期举办特设主题征文活动,并提供南都小记者培训课程。

无论是校园内外的点滴生活、新鲜有趣的青春体验,或是不经意的小幸福,都欢迎你用手中的笔写下故事来给我们投稿,长期开设有校园达人、劳动能手、修炼卷王、体育干将等板块,大家可以找到擅长的领域展示风采。扫码投稿吧!

图片

编辑:游曼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