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猛增,带来了通行难、停车难等问题,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为何会导致这些问题,要从城市的交通设计和居民出行说起。
城市交通设计一定要考虑居民出行的特点。据统计,城市居民平均每天出行2.7次左右,深圳常住人口近1800万人,每天出行近5000万人次。从交通规划方面,比较科学的分配是,步行和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通勤应占50%以上,公共交通要占25%以上,然后才是依靠私家车出行。但是由于深圳高速城市化,私家车保有量太多,小汽车出行占比太高,带来了道路规划难题,也就是路权之争。
其实深圳早期的城市规划,慢行交通系统设计是非常好的,充分考虑了自行车道路设计。但是在2013年前后,深圳迎来新一轮快速城市化,小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交通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挤压了非机动车的交通路权。十几年以前,我就在全国各地呼吁不能忽视自行车交通的路权,但深圳忽视了,全国很多大城市都忽视了。
路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停车位建设不足。以深圳为例,深圳重视机动车道建设,但堵车现象依然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停车位建设。20多年前我就提出要重视停车位建设,一个城市的车位数应该达到机动车拥有量的2.5倍左右,但深圳连1:1都没达到。开车出门找不到停车位,就会导致拥堵。同样,深圳还忽视了电动自行车的停车位建设,导致了电动自行车无处停放,占用人行道等问题。
深圳电动自行车迅猛增长,我觉得是一件好事。这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多人去买电动自行车,因为电动自行车便宜、实用,极大方便了人们出行。人们需要这种交通工具,这是人们承担得起的通勤方式,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为了交通安全,政府可以限制电动自行车的车速,但不能限制人们去购买电动自行车。
面对电动自行车迅猛增长带来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治理。如何从源头治理电动自行车交通乱象?我认为深圳应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增加非机动车道建设,而且要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分离。同时,要加强停车位规划建设,让电动自行车有路可走,有地方停。深圳的机动车道建设不是越宽越好,而是要增加路网密度,科学规划、合理分配各种出行方式的占比,为市民创造更安全方便的出行环境。我一直在推荐全国学习深圳南山华侨城片区的交通设计,该片区的慢行交通系统设计是非常好的。
增加非机动车道建设,增加电动自行车停车位,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我希望深圳能带头,市领导要重视,规划部门要拿出科学的规划,建设部门拿出科学的建设方案,交通部门要进行科学管理。我相信以深圳的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是可以在全国带头去探索解决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
执笔:著名城市规划与交通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赵宪尧
编辑:郑少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