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场景创造价值、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变革趋势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能否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落地,越发成为车企应对行业洗牌的底气所在。
日前,上汽集团在“向新十年 上汽集团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正式发布面向“新赛道”的新一代底座技术。依托固态电池、能量闭环、高效动力总成、智能底盘、全栈软件架构、全新电子架构等创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上汽“七大技术底座”全面跃迁升级进入 2.0 时代。
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表示,上汽正在塑造从“芯片、操作系统、软件、运动控制系统、三电系统”到对应场景的整车集成能力和创新技术优势,打造全新“科技生命体”,向着“电动+智能+生态”的新汽车时代加速前行。
全固态电池2026年量产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迭代,继800V高压快充、高阶智驾之后,固态电池同样被行业视为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而在上汽的“七大技术底座”之中,固态电池成为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固态电池,特别是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事关科技主导权之争。“从电池的迭代和材料的迭代来说,我们跟国际一流企业,可以说是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在发力全固态电池领域,这是一个新的竞争局面。我们有信心,固态电池在中国的量产,可以走得更快,因为产业链和市场是最大的底气。”
据悉,上汽全固态电池,基于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这款电池能量密度更高,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wh/L,电池容量能够超过75Ah;安全性能更好,在针刺以及200℃热箱的场景下,能够确保电芯不起火不爆炸;适用范围更广,固态电池低温容量保持率超过90%;物料成本更低,基于材料和工艺的简化和创新,从电芯端到PACK端,单位成本最多可降低40%。
据了解,今年10月,搭载半固态电池的智己L6将正式交付,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续航里程超过一千公里。2026年,上汽全固态电池将实现交付量产,并完成样车测试,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是传统动力电池的一倍以上;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智己新车将实现量产,并正式交付用户;后续,能量密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至500Wh/kg。
值得注意的是,纯电动车的电池成本占到整车成本40%甚至50%,是成本的大头。基于材料和工艺的简化和创新,上汽集团全固态电池从电芯端到PACK端,单位成本最多可降低40%。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时代,上汽将在成本方面拥有更为突出的优势。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常务副院长、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芦勇同样表示:“目前中国整车能耗最优秀的可以做到每度电9.3公里,每度电12公里意味着30%的进步,也就是当下100度电的里程只要装70度的电池,这样巨大的成本优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七大技术底座进入2.0时代
与此同时,随着汽车产业的深度变革,一个具备“自学习、自成长、自进化”能力的智能科技全新物种“新汽车”已应运而生。
第一代“技术底座”的量产应用,就已经为上汽奠定了参与新赛道市场竞争的技术基础,2023年,上汽新能源汽车和海外销量分别为112.3万辆和120.8万辆,在2022年率先实现“双百万”基础上再创新高。
今年以来,固态电池、智能车“中央大脑”、数字智慧底盘等最新技术,已实现量产应用,助推上汽“七大技术底座”全面跃迁升级进入2.0时代。未来两年,七大技术底座2.0将全面赋能上汽集团旗下整车品牌,推出近30款全新车型,加快实现“科技生命体”的全面进化。
进一步梳理不难发现,上汽的七大技术底座,覆盖了从芯片、操作系统、软件、运动控制系统到三电系统各个细分应用场景,从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布局来实现把智能电动车打造成高速移动的智能机器人。
相较于众多主机厂更加青睐的总成装配模式,将零部件开发留给供应商,上汽集团为何选择投入10年的精力和人力自主研发七大技术底座?
对此,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院长祖似杰介绍,技术底座的量产应用,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传统汽车研发周期是48个月,后来降到36个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开发周期进一步降至26个月,目前减少至18个月甚至更短。研发周期的缩短,也就意味着资源投入的减少,为降本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祖似杰进一步表示,到2025年,“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3.0将全面落地,实现“舱、驾、算、联”四域合一,支持L3级量产自动驾驶。
上汽集团方面表示:“向新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完成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领跑’的角色转换。‘智能低碳转型、建设汽车强国’是业界的共同使命;发展电动智能网联汽车,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上汽集团将与全球伙伴开展紧密合作,在产业链上形成深度融合,共建产业新格局,共享变革新机遇”。
南都记者 于典 发自上海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