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吉利汽车品牌用户沟通中心总经理徐东卫在社交平台贴出一张图,是由中汽研权威盖章认证的“能效之星”产品认证证书,并配文“2023年吉利雷神发动机已获中汽中心权威认证,最高热效率46.1%!全球最高事实说了算!”,引发业内关注。
当晚,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却贴出一张同样由中汽研盖章认证的“最高有效热效率46.5%”的证书,强调“像这种没量产的,更高热效率的我们还有大把,不说而已。”一时之间,两家车企的隔空互怼,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不小的争论。
回顾百年汽车发展史,也像是一部油耗的进化史。插电混动技术从日企大厂的一枝独秀,到中国车企的百家争鸣,经过了二十来年的迭代进化,背后凝聚的,是一代代人的心血。而消费者们也用真金白银的投票,证明了这种技术的市场价值。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插混汽车2022年销量为151.8万辆,同比增长高1.5倍,到了2023年,插混汽车销量上升为280.4万辆,同比增长84.7%,远高于纯电汽车同比24.6%的增幅。因此,这个领域已成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国内大部分主流品牌都推出了自家的插混技术,比如比亚迪的DM-i混动,东风的马赫电混PHREV技术,长城的柠檬混动DHT,奇瑞的鲲鹏动力DHT混动,吉利的雷神Hi·P混动,长安的蓝鲸i-DD混动等。与此同时,广汽本田、东风日产、南北大众等合资品牌都在2023年公布了其未来的混动车型推出计划。
从性能上看,插混车型不论是在总功率还是瞬时动力上,都明显优于燃油车。得益于其变速结构相对简单,它的故障率相比燃油车型也大幅降低。
从经济性上看,插混汽车发动机的工况点可以集中在最高效的区间,其百公里油耗是明显更低的。
在2024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掷地有声地强调了插混技术的优越性:“插混汽车可以使用专门的发动机,其热效率比一般内燃机要高很多。我们以前觉得汽油机做到热效率40%以上实在太难了,现在呢,我们国内厂家普遍都是40%以上,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啊!”
如今,发动机的热效率天花板被再一次突破,我国车企将这个数字拉升到了46%以上。吉利和比亚迪的热效率成绩,都是由中汽研盖章认证的,做不了假,而两家争论的焦点,在于该技术是否已经应用在了量产车型上。
再先进的技术,从实验室到消费者手中,还需要经过万里长征。这也是“吉娃娃”和“迪粉”们争执得不亦乐乎的焦点所在。从这点看,后者可能更胜一筹。
因为就在前晚的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会上,公布了秦L、海豹06在连续长上坡、车多拥堵、高温炎热全程空调24℃工况下的媒体实测录像,最终数据显示,所有车的亏电油耗均低于2.5L/百公里。
也就是说,该品牌第五代DM技术的46.06%热效率,已经可以让消费者在不到10万元的车型上体验到了,这在全球量产车型上确实是稳坐第一位的。
其实,这样的“全球第一”之争,应该是所有消费者都喜闻乐见的,我们甚至不介意它能多来几轮。必须要承认的是,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十分严重,但从本质上来说,新能源汽车始终是以技术为核心的行业,而能否量产,更是检验技术的唯一标准。我们期待看到,有更多中国品牌在良性竞逐中持续进步。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编辑:黄露,胡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