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资券商2023年年报的陆续出炉,去年经营情况悉数浮出水面。整体来看,14家外资参股控股券商中,盈利者不足一半,两极分化现象较为突出。
具体而言,有的已在国内深耕已久,业绩亮眼;有的则刚刚展业,各项业务仍在起步阶段。不过,也有进入国内市场已久的老牌外资券商业绩黯然。
其中,申港证券继续实现增长,营收16.44亿元,归母净利润3.33亿元,均位居外资券商榜首;汇丰前海证券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则高达387.43%,遥遥领先于一众同行。而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归母净利润同比暴降454.51%,跌幅居首。
虽然与本土券商相比,外资券商规模相对较小,基础也较为薄弱。但外资机构入场带来的的“鲶鱼效应”,为证券业带来了新的气象,助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
申港证券业绩领先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国外顶级投行纷纷加码中国业务。
2018年4月,证监会公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将境外股东持有证券公司的股权比例放宽至51%。2020年3月,证监会宣布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自此,外资机构加速在华业务布局。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全行业共有14家外资参控股券商,包括申港证券、高盛(中国)证券、汇丰前海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瑞银证券、瑞信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东亚前海证券、渣打证券(中国)、星展证券(中国)、华兴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大和证券(中国)、金圆统一证券。
上述券商的2023年年报均已出炉,去年经营情况悉数浮出水面。整体来看,与本土券商相比,外资券商规模相对较小,基础相对薄弱,2023年盈利的外资券商不足一半。
具体来看,盈利的有5家,包括申港证券、高盛(中国)证券、汇丰前海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瑞银证券。
亏损的有9家,包括瑞信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东亚前海证券、渣打证券(中国)、星展证券(中国)、华兴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大和证券(中国)、金圆统一证券。
从营收来看,2023年外资券商中营收超过10亿元的有两家,分别为申港证券(16.44亿元)、高盛(中国)证券(15.39亿元)。
其中,申港证券表现稳定,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均是再度夺冠。而高盛(中国)证券以164.13%的营收同比增幅一跃挤进10亿阵营。不过,瑞银证券的营收从2022年的11.79亿元跌至9.55亿元,滑落出10亿阵营,位居第三。
营收不足一个亿的有3家,依次为渣打证券(中国)(0.12亿元)、星展证券(中国)(0.36亿元)、大和证券(中国)(0.65亿元)。
从归母净利润来看,2023归母净利润前三名分别是:申港证券(3.33亿元)、高盛(中国)证券(1.93亿元)、汇丰前海证券(1.50亿元)。其中,汇丰前海证券的同比增幅高达387.43%,遥遥领先于其他外资券商。
归母净利润后三名分别为:瑞信证券(中国)(-1.99亿元)、野村东方国际证券(-1.85亿元)、东亚前海证券(-1.7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0.68亿元,同比暴降454.51%,跌幅居首。
汇丰前海证券四大业务板块悉数增长
从整体业绩表现较好的外资券商来看,有些是受到自营业务等部分业务板块的推动,有些则是走均衡发展路线,几大业务板块收入悉数增长。
其中,高盛(中国)证券成立于2004年,深耕国内市场已久,注册地位于北京。2023年,该司营收15.39亿元,同比暴增164.13%;归母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大增136.36%。
记者注意到,2023年,高盛(中国)证券有几大财务指标表现突出,这些是其去年营收和净利表现突出的重要推力。其中,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约5.55亿元,而2022年这一数字为0。同时,自营业务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约1.87亿元,而2022年亏损3303万元。
成立六七年的汇丰前海证券也给了外界惊喜。2023年,该司营业收入7.27亿元,实现同比增长44.33%;归母净利润1.50亿元,而2022年这一数字为-5223万元,顺利实现扭亏为盈。
官网信息显示,汇丰前海证券成立于 2017 年 8 月 28日,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汇丰香港”)与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前海金控“)共同组建,汇丰香港为主要控股股东。
从板块来看,2023年,汇丰前海证券经纪业务、投行业务、投资咨询业务、资管业务悉数实现增长,尤其是证券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增长迅速。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净收入约2.89亿元,在四大业务板块中遥居榜首。此外,投行业务和投资咨询业务的净收入也超过了1亿元,与证券经纪业务一起构成了汇丰前海证券的三大支柱业务。
而业绩不佳的外资券商,也原因不一。比如说,受到投行业务的拖累。
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成立于2011年,注册地位于上海。2023年,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营收3.30亿元,同比下滑23.18%;归母净利润为-0.68亿元,同比暴降454.51%,跌幅居首。
从业务板块来看,其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从2022年的1.81亿元跌至7190万元,自营业务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从2022年的1387万元跌至-217万元。
还有的则是因展业不久。2023年1月,渣打证券(中国)获批准设立,注册地为北京市,注册资本为10.5亿元,业务范围为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承销、证券资产管理(限于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
公开信息显示,渣打证券(中国)是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亦是首家登陆中国资本市场的英资背景券商。2023年12月11日,渣打证券(中国)宣布,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并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展业。
促进证券行业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那么,为何2023年14家外资券商的业绩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呈现较强的马太效应?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湾财社记者表示: “大型外资券商由于规模较大,能够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此外,盈利的外资券商可能在业务布局上更为多元化,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抓住市场机遇,或者在本土化和市场适应性方面做得更好,更能满足客户需求,又或者是拥有更多的资本和资源,能够支持其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
当然,外资券商在中国发展也同样避免不了一些挑战,“包括某些业务领域的限制、本土化挑战、客户基础的夯实和资本实力的壮大”,田利辉补充道。
那么,外资券商的优势在哪里?进入中国市场后,对国内证券行业的市场格局影响如何?
业内有分析称,除了国际经验与国际理念,外资券商也在国际化跨境业务的提供上优势明显,包括为中国投资者管理财富等。此外,外资券商往往拥有各自的优势,不会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反而会促进证券行业呈现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田利辉介绍,外资券商目前在华发展的重点战略布局主要集中在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证券经纪和投资咨询以及自营业务四大板块。
事实上,在上述多个领域,外资券商先天优势明显。比如说,作为跨境投行,外资券商在跨境股债承销及跨境并购上具有先天渠道优势;在高端财富管理领域,也是经验丰富。
“未来,外资券商有望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如基金销售、证券投资顾问等。此外,加强与本土券商的合作,弥补自身在市场准入、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加大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上的投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田利辉说。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王玉凤 实习生王佳佳
编辑:王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