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张爷爷你好,如果遇到家庭暴力怎么办?”“这位同学,你问的是一般性的问题还是你个人的问题?”“一般性的问题,我还没遇到,先问一下以备不时之需”……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在最高法院“六一”儿童节公众开放日活动上,回答了在场学生的多个提问。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回答学生的提问。
开放日以“司法守护 少年逐梦”为主题举行,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代表及有关方面代表参观座谈。
“如果我在学校被欺凌了,应该怎么寻求帮助?”一名中学生抢到了第一个提问机会。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也是社会上、家长们关注的问题。校园欺凌严重影响了一些学校、同学正常的学习生活,是一些刑事犯罪的诱发因素,也是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关注的重点。昨天最高法院首次发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其中第一个案例就涉及校园欺凌。”张军回答,“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决不能怕,不管欺凌者怎么威胁,都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报告老师。成年人遇到未成年人以大欺小的霸凌,也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及时制止、报告,保护好孩子。家长了解情况后,应该冷静、理性,及时和学校沟通。学校根据情节轻重,按照校规校纪、法律法规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如果你做了错事,父母批评你两句,这算不算家庭暴力?”张军与提问家暴问题的同学交流。
“我认为不算。”提问的同学称。
张军继而解释,“关于家暴的问题,首先要区分教育不得法和家暴。打骂孩子肯定不对,但是如果父母管也不能管、说也不能说,同样也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无论遇到了身体暴力、言语暴力还是冷暴力,孩子们都可以和别的长辈亲属、老师、邻居讲,寻求帮助。老师如果发现学生突然性情大变、成绩陡然下滑,应该主动去了解、谈心、家访,发现孩子受到家庭严重伤害的,必须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有关部门报告。这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强制报告制度。这里也提醒家长,孩子要管,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拳脚解决不了问题。”
活动中,受邀代表参观了法庭和中国法院博物馆,了解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元素、法治发展脉络和人民法院发展历程,聆听了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审判主题曲《少年飞扬》,观看了由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法官以真实案例为背景改编的原创普法话剧《回归》,话剧讲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误入歧途走向犯罪后,被少审法官感化、挽救,最终回归家庭、回归学校、回归社会的故事。
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少年法庭)副庭长、话剧《回归》原型法官吕行菲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介绍,这部话剧不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少审法官能动履职的工作担当和情深责重的为民情怀,更将家庭教育指导、司法建议发送、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等少审特色司法举措融于其中,在演绎感人故事的同时,诠释了少年审判的独特内涵。
“剧中的小强最终重回正轨,但现实中,并非所有的涉案未成年人都能像他一样幸运,我希望能够通过这部话剧提示孩子们,珍惜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自觉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树立规则意识,遇到困难和问题,多去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吕行菲称。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