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长安雅正学校:小小生态笼撬起校园生态科创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4-06-03 15:32
图片

今年两会期间,科学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许多代表委员纷纷发表了相关言论,呼吁加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科学素养,测评科学教育成效?“广州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连续三年在大湾区数百所学校落地,让科学教育有了科学的监测标准。南方都市报推出“科学素养测评 湾区大扫描”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大湾区学校科学素养测评及基于测评推进科学教育教学变革的经验做法,探寻如何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广州科学教育项目辐射到东莞。东莞长安雅正学校前瞻性地引入广州智慧阳光评价系统,成功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科学教育园地。学校通过生态科创项目,如“雅美科技生态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广州智慧阳光评价系统的运用,为科学教育的质量监控提供了有力支持,确保了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检验和个性化教学的精准实施。雅正学校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也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东莞长安雅正学校以生态科创为支点,将科学思维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为孩子创造无限可能。

科学教育需要课程、活动和学生参与三管齐下

校长程利金认为,科学教育必须以课程为主,活动为辅,学生参与为重点展开,要善于发现,善于培养,善于搭台。

打造科学创新课程,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科学思维。在科创课上,学生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蛋的孵化过程,记录孵化条件,并感受生命破壳而出的力量;也可以捧着太阳系的3D模型,通过凸透镜看到更大、更深的星空,体会宇宙的浩瀚。这些科学任务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图片

学生们进行孵蛋观察。

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参与校园种植园的农作物种植和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融入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比如“一颗种子的故事”,在校园小路边,挂着许多罐种子,学生可以透过透明瓶身,看见不同种子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扫描瓶身上的二维码,还能看到具体的介绍视频。一棵已经枯萎倒下的香樟树,其树桩也被锯成一段段,学校别出心裁地用树桩围一道“篱笆墙”,借助这些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素材,使学生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学校还举办师生共建活动,培养生态科创的校园文化。比如“花语心愿”活动,在学期初,每个孩子都会带来一盆盆栽,放在班级外。孩子们每日一照顾,每周一寄语,周月一总结,同自己的绿植一起茁壮成长。有个同学写道:“愿我种的花能给大家带来美丽和快乐。”

这些实验细节无不体现出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实验习惯,能教育引导学生身体力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检验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系统。程校长认为,利用情境式命题,该系统能有效反映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跟踪,能体现学生的差异和优势,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动态情况,为后续的课程安排提供重要参考。

雅美科技生态笼:从兴趣到实践,从知识到感悟

长安雅正学校的所有科创项目中,“雅美科技生态笼”无疑是创新性最强、完成度最高的一个。雅美流动生态笼利用太阳能板等设备模仿自然环境(动物、植物、光照、温度、湿度、空气),让孩子了解鸟(鹦鹉)、鸡(芦丁鸡)在自然界的生活状态。

图片

雅美生态笼。

在几座教学楼之间,高约2米,占地约4平方米的小小生态笼中,栖息着鹦鹉、芦丁鸡、仓鼠、乌龟和鱼等多种动物,拥有正常稳定的生态循环。每到课间,都会有学生来到笼边仔细观察,轻声讨论,已然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科学老师介绍,该生态笼由师生共创,结合了太阳能、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能够模拟自然环境下的光照、温度、湿度和空气等条件,让小动物们拥有在自然界的生活状态。依托太阳能技术,小池塘里的水能通过水渠流入蓄水区,经过滤后流回,形成水循环;摄像头可以24小时记录动物的生存状态,提供真实、实时的观察素材。

校方称,这一科技创新项目,展示了生物与环境紧密依存、不可分离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生态理念、生态意识、劳动意识、创新精神的加强与提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提高学生对自然的观察能力,扩宽学生的见识,树立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全方位地构建其科学素养,教会其爱护环境,践行绿色生态环保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图片

小小过滤池。

八年(7)班蒋婉婷同学参与了生态笼的全程设计和建造。她说,一开始只是出于对生物学的兴趣,想了解生态系统。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和询问老师,她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因素,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学习这些知识不难,难的是怎么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怎么设计出一个可行的生态系统?怎么维持温度和湿度?要有什么动物?我们还想过要放狗,但会打破生态平衡,就放弃了。”在查询了多种动物的养殖方法、习性及孵化知识后,小组定下了现在的这些动物。然后为鹦鹉和芦丁鸡设计巢穴,移植适宜的植物并长期观察,定期清理和维护生态笼。她说:“建一个小小的生态笼都这么难,我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态系统的脆弱。生命充满奥秘,更需要我们小心呵护。”

学校认为,将实践活动渗透到环境生态教育之中,不仅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动脑能力,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树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改善恶劣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实习生翁莉


 

 

 

编辑:梁艳燕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科学素养测评 湾区大扫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