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科学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许多代表委员纷纷发表了相关言论,呼吁加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科学素养,测评科学教育成效?“广州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连续三年在大湾区数百所学校落地,让科学教育有了科学的监测标准。南方都市报推出“科学素养测评 湾区大扫描”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大湾区学校科学素养测评及基于测评推进科学教育教学变革的经验做法,探寻如何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广州科学教育项目辐射到佛山。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伯奇学校以其独特的科学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成为新时代科学教育创新的典范。学校不仅继承了清代科学家邹伯奇先生的精神内核,更将他的科学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培育新时代的“追光少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伯奇学校引入广州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系统,以数字化、科学化的方式评估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校的科学教育现状。这一举措不仅为学校的科学教育特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在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智慧阳光评价系统的应用,伯奇学校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科学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沙溪路段,一所名为伯奇学校的学府熠熠生辉。这所新学校不仅继承了清代科学家邹伯奇先生的精神内核,更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他的卓越品质为校园文化之魂。伯奇学校,以“伯”为创先争优、奋发向上的象征,以“奇”为发现美好、追求卓越的信条,正逐步走出一条超越先驱、独具特色的教育之路:打造了学校专属科技办学特色,携手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科普协会共建光学实验室,培育新时代的“追光少年”。
学生小心翼翼走过“逐光之路”。
传承“伯奇”精神,走进“光”的世界
“作为一所新学校,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我们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打造了特色科学课程。”校长陈滔称,邹伯奇是大沥镇泌冲人,也是中国摄影技术先行者,“为吾粤向来名儒所未有”的近代科学先驱。他17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光学,1844年独立制成中国第一台照相机,因而被世人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其著作《格术补》《摄影之器记》等,至今仍是光学研究者、摄影爱好者的必读书目。
伯奇学校传承邹伯奇先生“爱国爱家、博学善教、刚健有为、尚美创新、重视实践”的优秀品质,以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达观学子为使命。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伯奇学校以邹伯奇先生重点研究领域为基础,依托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高端科技资源,建设伯奇科学探究室,为学生搭建独具特色的科教平台。
光学实验室里,光影打出女性的侧面。
其中,学校和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艾械及物理研究所合作建设的“照”见未来光学探究室,以特色展品、科学实验、光学讲座、创新课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光”的乐趣,走进“光”的世界。
数码相机解密墙上,拆解并展示了不同年代、不同原理的四台相机的内部构造,辅以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快门、感光度、画幅、景深、焦距、光圈等相机知识。在解密墙旁,是一台按照原理10:1放大的数码相机,学生不仅可以在此轻松地拍照留念,还可以通过透明外壳近距离观察相机的内部结构。立体浮雕用以假乱真的书架,教会学生“光是如何欺骗人眼”;光压风车用一个灯泡和黑白叶片,教会学生“光是怎么产生能量”。还有无影灯、光电盘、光纤模型、激光雕刻仪等设备,从现象到本质,从好奇心到探索欲,一点点激发学生对光和光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研究精神。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光学实验室参观学习。
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九年一贯制科学课程
伯奇学校聚焦校名寓意,传承地域优秀文化,突出专属办学特色,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九年一贯制科学课程。
“蕴美好,创未来。”结合STEM教育理念,本着“全面普及、分层提高、逐级培养”的理念,探索“兴趣激发、提升赋能、拔尖优术”三个层级的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在普及层,小学阶段利用科学课、劳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初中阶段利用综合实践课,将15种科学课程打包、穿插到日常教学中,从而逐步培养科学意识,深化科学素养。在提升层,以科技社团、实验室、工作室的形式吸引对科学某方面感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在团队中开展科技学习和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拔尖层,在竞赛专训队中开展主题式或项目式课题研究,动手实践制作成品,记录研究撰写论文,让学生在目的导向的科学活动中找到成就感和内驱力。
学生在做旋光实验。
“兼爱独创,博学笃志。”依托完善的校内科技设施和丰富的科技课程资源,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伯奇学校成功打造了九年一贯制的科学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有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如人工智能创客探究室,紧扣数学及机械制造两大研究领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计阶梯式的教学课程和多元化的教具种类。学生在教学活动区学习基础编程理论,在阅读讨论区展开头脑风暴、形成创意,在创造加工区进行机械搭建、制作作品,最后在作品展示区公开成品、互相交流和建议。创客课程负责人关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和学生聊天,那个时候还在疫情(期间),他们就提出能不能做一台运输车,满足校园内无接触配送的需求。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一起编码路线,一起组装,一起修改调试,最后做了出来。这个车最多能承重30斤,有8条固定路线,在办公室摁一下按钮,就能走到对应的班级。”
引入科学素养测评系统,优化科学教育特色发展
伯奇学校还引进了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系统,旨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校的科学教育现状进行评估,以数字化的直观结果反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
教导处罗主任介绍道:“学校科学素养的均值高于区均值,这和学校长期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关系。”科创主任欧阳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讲授,更重视体验和实践,让学生多动手多户外实践,全身心感官参与到课堂中,所以学生整体水平较好。“但拔尖的水平有待加强,因此我校未来也会注重优秀学生的培养,继续利用实验室的优势条件,提升拔尖水平,拓展学生思维。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系统对于学校如何开展下一步的科学素养发展,提供具体的数据分析,有利于我们精准培养学生。”
该评价系统对老师也有反馈作用。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数据显示出伯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工作动力均值、职业压力均值等方面的改进提升点。基于这些数据,伯奇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系列讲座培训,让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利用绩效评价的方式,激励老师们多读书,多写教学反思,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提升;举行教师团建活动、工会活动,引导教师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动力,也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系统的引入,为学校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伯奇学校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实习生翁莉
编辑:梁艳燕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科学素养测评 湾区大扫描